视觉丨中国智慧:院士的情怀

作者: 金立旺

来源: 新华视界

发布日期: 2015-07-02

本文介绍了中国多位院士的科研成就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们筚路蓝缕,见证中国科学事业起步的艰难历程;他们不改初心,开辟中国科学事业创新发展新征途;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正值当年,勇攀高峰。揣着家国情怀,他们创新不止;这个社会,因他们带来的知识而更美好!

张存浩院士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面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和弄虚作假,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赞誉。

吴文俊院士是中外公认数学大家,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经常引用他老师陈省身的话,你学习前人的东西,就是欠了的债,一定要通过自己创造新的东西来还债。

曾庆存院士,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他认为无论科研还是写作,都离不开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的相互配合。在曾庆存看来,做学问也是要讲求美的,“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

LAMOST项目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我希望学到老、干到老,为科学贡献更多力量。”崔向群说,年轻时求知报国是很单纯的坚持;现在依然不改初心,学有所用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沈允钢院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在光合机理与生理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需要加强光合作用研究来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改善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闵恩泽院士一生不断追求创新的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责任感,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于本水院士为中国一至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呕心沥血;他主导研究的“近快战法”指挥我国“空天神盾”屡屡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机;他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退居二线的他还是很忙,而且要一直忙下去。

谢家麟院士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人才,人才,贵在德才兼备,其中又以德为最重要。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郑哲敏院士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

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作出了预报;他还钻研10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郑哲敏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李振声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80多岁高龄的李振声仍热衷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在组织实施“渤海粮仓”项目中,李振声又结识了一些农民新朋友。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希望年轻学子,如果真正的能够热爱科学并献身科学,就要有严谨的学风并放弃名利思想。

周忠和院士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从江苏农村奋斗出来的周忠和,一直以勤奋刻苦自勉,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说在这一点上“没有给弟妹树立‘坏榜样’”。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希望他们了解国情和历史,坚守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把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王文采院士一生潜心研究植物分类学,以为乐趣无穷,这是他最喜欢的清静的世界。同时,他还是世界植物分类学毛茛科最权威的三位学者之一,也是国内极少的获得过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学家,是中国植物学家中承前启后的一位。

卢柯的发展顺风顺水,但他说自己也遇到过人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光,而科学研究是排解烦恼最好的办法。

王晓东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西北郊,僻静的生命科学研究园区里,坐落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层红色小楼——这里,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个子不高,黝黑健硕的汉子,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料”院士,他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学识眼光,引领着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在这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探寻人类生命的新知。

UUID: dd06c3df-4533-4224-a2b0-c8fa1cbf40a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15/中科院之声_2015-07-02_「转」视觉丨中国智慧 · 院士的情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