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知道鳄鱼长啥样,但在清朝,想见鳄鱼一面还真不容易。《海错图》的作者也没见过鳄鱼,不过他采访到一个目击过鳄鱼的人,此人眼中的鳄是什么样子?又是哪一种鳄呢?
《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图谱。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时代所限,书中记述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
《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全部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
中国是鳄鱼的故乡之一,古人早就对它有记载。但到了清代,由于栖息地减少、气候变冷,鳄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很少有人见到了。《海错图》的作者聂璜也是久闻鳄鱼大名,未见鳄鱼真身。虽说他久居的长江中下游有扬子鳄出没,但扬子鳄深居简出,聂璜并未亲眼见过。
俞伯谨说:“康熙三十年,我表哥去安南做生意,我随同前往。正赶上安南国王给他父亲过生日,命各地进贡异兽。我们便去围观。有人进贡了犀牛,有人送来长尾猴,还有人进贡刚出生的小老虎13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进贡了鳄鱼三条,每条长两丈(6米多),金黄色,身有甲,鳞上有金线三条。口方而阔,四足短而有爪,尾又长又扁。最奇异的是,眼上和腿旁有火焰生成,白底衬红,像画上去的一样!”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幅画,除了嘴画得过短,还是挺接近真实鳄鱼的。“鳞上有金线三条”应指的是鳄鱼背上隆起的几排“鬣鳞”。体色“金黄色”也基本属实,因为鳄鱼本就有不少黄色鳞片。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上的火焰,现实中鳄鱼没有类似构造,或许是俞伯谨添油加醋,也可能是进贡者故意按照龙的样子画上去的,以增添鳄鱼的威武。
到了明清,气温已比唐朝冷了很多,而且人口大增,侵占了鳄的栖息地,湾鳄和马来鳄就退缩到更暖的东南亚了。
但湾鳄也偶尔会漂流到中国海疆。比如清宣统元年(1909年),水师提督李准就在乘军舰巡视海南三亚时,遇到一条三四米长的湾鳄迎面游来,李准问同伴“那是什么?”同伴说“是鳄鱼!韩愈在潮州写文驱赶的就是它!”说话间,鳄鱼已游到船旁,试图沿垂下的梯子攀上船舷。李准赶忙两枪把它击毙。这是中国活体湾鳄的最后记录。自那以后,中国人再不必担心被鳄鱼所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