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丕、曹植兄弟俩,或许你马上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惋惜皇位相争导致的手足相残。其实,曹操的这两个儿子,也曾有高高兴兴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兴致来了还会吟诗作赋。兄弟俩的《车渠椀赋》,便是在某次饭局上,对一只由砗磲制成的饭碗大加赞美。所谓“车渠”,明代之后写作砗磲,是海洋中一些大型贝类的壳。这类贝也被称为砗磲,是现存最大的海洋贝类,在中国沿海共有6种。
砗磲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在漫长的生命中身体不断长大,如库氏砗磲(大砗磲)的贝壳长度可超过1米,最大可达1.5米。砗磲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海底,体内共生有藻类。它们平时所需养分的70%以上都从藻类身上获得,其余则从海水中吸取,所以营养充分,能长得很大。传说它们会夹住潜水员的脚使其淹死,但砗磲关闭贝壳的速度很慢,也没有淹死人的靠谱案例。《车渠椀赋》称,“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
生于西国,其俗宝之,小以系颈,大以为器”……“玉属”或许是指砗磲外壳洁白如玉的颜色,“车”和“渠”则是指有些贝壳长得很大,表面又层叠起伏,就像车轮碾压过的沟渠一样。“西国”在当时包括南海一带,砗磲就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域。魏晋之后,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逐渐发展,砗磲的大名逐渐被中国人熟知,不过产量依然稀少,价格高昂。加之佛教逐渐在中国盛行,砗磲被列为“佛前七宝”之一,地位也愈加尊贵了。
到唐朝时,新旧唐书都提到过砗磲进口事宜,杜甫也写过“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的诗句。诗圣杜甫虽然经常穷困潦倒,但见识并不低,当时砗磲之贵重可见一斑。砗磲外壳的美,来自它的颜色、质地。花纹美丽的贝壳自古受人喜爱,可一般的贝壳太小太薄,难以加工成珠宝。砗磲的外壳则足够大、足够厚重,而且成分是大约90%的碳酸钙加上大约10%的角蛋白,与象牙、珍珠的成分类似,纹路细腻,硬度适中。
用砗磲外壳制成的珠串,具有玉石般的光泽和质地,但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就是石灰质。纹路复杂却光洁油润的砗磲外壳。砗磲死亡后,其贝壳会渐渐没入海沙中,时间久了还会发生“玉化”——成分不变,但表面变得愈发光洁柔顺,惹人喜爱。玉化砗磲保持了原有洁白的色泽,却增加了类似玉石的特点,摸起来不再是砗磲化石的手感,而是泛着玉石般的微微凉意。
玉化砗磲有一定的透光度,有些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如羊脂玉般油润细腻,温柔而沉静;也有一些更为通透,莹润而剔透的外观,透出难以掩藏的灵动之气。尽管似玉,玉化砗磲与通常白玉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纤理缛文”。无论是巨大的砗磲贝还是经过雕琢打磨的小珠子,都具有天然的纹路及层理结构,即便玉化后也依然存在,这是些纹路是砗磲的生长纹,如同树木的年轮,镌刻在身体里,是它经历那些岁月的最佳证据。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采,砗磲在我国南海已经越发少见。经常有人开采、杀死活砗磲后,对它们的壳进行加工,冒充“玉化砗磲”。正如象牙的美丽充满血腥一样,面对模样喜人的砗磲工艺品,最好还是捂紧自己的钱包吧……砗磲并非只在中国受欢迎,在来自地中海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爱神阿弗洛狄忒(维纳斯)就是踩着一个巨大的砗磲壳浮出海面,来到众神身边的。图为15世纪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