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中国人从小就烙上了深深的补钙情节,似乎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缺钙上,补钙的问题也延伸到了成年身上,颈椎痛补钙、腰椎痛补钙、腿不利索补钙,先不说把这些症状都归结于缺钙对不对,即使需要补钙,我们在天天补钙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补进去钙就能被吸收吗?
钙能不能吸收,和维生素D是否缺乏有关。我们补钙的目的是为了骨骼的健康,从口服钙到沉积在骨骼上的几个环节都需要维生素D参加。首先,维生素D可以通过促进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主动吸收钙;然后,维生素D还可使肾脏远曲小管重吸收钙增加,减少尿液中钙的排出;最后,钙和磷要沉积在骨基质上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维生素D的调节。
而在常吃的食物中,除了多脂鱼肝脏和蛋类以外,没有几种食物里面含有维生素D。人类大部分维生素D3的来源是靠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合成,以及靠摄入添加有维生素D3的配方食品。
一般认为,如果血液中25-羟维生素D3含量小于20ng/ml就认为缺乏,30-50ng/ml不认为是缺乏,>200ng/ml就会产生毒性。但是20-30ng/ml是否就缺乏维生素D3还有争论。这样一个标准的设定主要是从既往有关骨骼方面的研究来考量的。如果25-羟维生素D3含量小于10ng/ml,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软化,在10-20ng/ml之间者如果有高危因素也会出现骨骼并发症。
维生素D在皮肤中的转换效率很高,短暂的把脸和上肢暴露在太阳下几乎就可增加200IU的维生素D3。但晒太阳是本身可能导致皮肤老化、增加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美国癌症协会的报告显示在美国约2%的肿瘤是与日晒过多有关,所以晒还是不晒还真是个问题。由于晒太阳的不良反应比如皮肤变黑、老化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多人一出门就涂上了厚厚的防晒霜,这些防晒霜挡住了紫外线,也挡住了维生素D在皮肤中的转换。
维生素D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维生素D与骨骼的关系很早就为人所知了,但与其它一些疾病的关系则是最近才引起重视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结直肠癌、糖尿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可能有关;另外,维生素D缺乏也可能与情绪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尽管目前证据不是很足,但大多数人认为在25-羟维生素D含量小于20ng/ml时,有一些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高危因素者需要补充。这些高危因素者包括:老年人、深色皮肤者、肥胖者、日晒不足者、本身有骨质疏松者、长期慢性肠道疾病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