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是种什么树?

作者: 陆英

来源: 《博物》杂志

发布日期: 2015-06-23

本文详细介绍了菩提树的历史渊源、特征及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解释了菩提树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误解和混淆。

说到与佛教有密切渊源的植物,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菩提树。相传佛祖在菩提树下证悟,可唐朝的六祖慧能也写过“菩提本无树”的偈句,那么菩提树究竟是某一种现实存在的植物,还是仅仅限于传说呢?

公元7世纪,唐僧玄奘游历至摩揭陀国(古印度之古国,位于今印度东北部),亲眼得见了释迦牟尼悟道之树:那树生有二丈四尺高(约8米),四周围有石壁,枝杈葱茏伸展而出,高过石壁约莫一丈;树的主茎为黄白色,枝叶青翠,叶片略似心形,先端生有细长尖头。相传释迦牟尼于此树之下悟道,故而这棵树的梵语之名叫做“菩提婆力叉”——婆力叉,汉译为树;菩提,意为悟道。

既有此神树,摩揭陀国自然奉若珍宝,于此树下修建了银塔,国民四时焚香献花,绕树膜拜。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时,阿育王原本凶暴残忍,灭人国家,杀人国民,又信奉“别教邪道”,不依佛门。既知这棵菩提树与佛祖的渊源,阿育王便兴兵前来,剪伐树枝,不料被伐下的树枝却又自行重新聚集了起来。阿育王见状,找来“事火婆罗门”,点火焚烧树木,然而菩提树非但未被烈火吞噬,反而在火焰之中生出了新枝茎。

阿育王这才知佛法无边,心生忏悔之意,急命灭了残火,用牛乳灌溉树根,焚香祈福。岂料王妃亦信奉外教,暗地差人夜间伐树。此事被阿育王所知,为护菩提树免受刀斧之灾,才下令在周围筑起石墙。

约七百年之后,又有信奉外道的设赏迦王,意欲毁此神树。既然主干有石墙保护,设赏迦王就派人掘入地下,妄图断其树根。这一掘直挖到地下泉水涌出,亦无从毁坏树根。于是他又令人以火焚烧,并用甘蔗汁灌于树根上,想要令树根焦烂而死——菩提树虽未殒命,却已濒死。恰有阿育王的曾孙满胄王,继承先祖之志,用千头奶牛的乳汁为树浇灌,才将树救活。此后满胄王重修石墙,将之增高加固,玄奘所见,乃新筑石壁是也。

“菩提树”原本仅指释迦牟尼证悟的那一棵神树,然而自佛教盛行以来,与神树种类相同的树木,就都被人们称为菩提树了。以如今的植物学而论,菩提树乃是榕树的一种,其拉丁学名由西方学者所取,直译过来就是“神圣之榕”。此树在巴基斯坦至不丹的山区可见野生植株,热带亚洲各地都可见栽种,甚至在日本的室外也可成活。

我国一些寺院庙宇中也栽有菩提树,其中最为知名的一棵,是在南北朝时引入的。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人智药三藏乘船至广州,寻山溪清甜之地,建了一座寺院,即为如今广州的光孝寺。这位高僧携了一枝释迦牟尼悟道之菩提树枝,栽于院中,并称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将于此得道。后来唐朝的六祖惠能,就在这棵菩提树下受戒剃度,后来以此树起兴,作了知名的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既是一种榕树,菩提树当然也具有榕树的特性:看不到明显的灿烂花朵,枝头即挂起球形的果实。有别于其他常见的榕树,菩提树的叶子轮廓略呈心形,先端的细长尖头称作“尾尖”——多种生于热带多雨地区的树木都有此结构,用以引导积水自叶片上滑落。

正因为菩提树叶形独特,人们才时常将叶子与之略似的其他树木,也误认作了菩提树。大叶椴、紫椴等各种椴树,至今在北方仍有别名叫做“菩提树”。实际上椴树的叶尖不像菩提树那样细长,而叶子边缘又有明显的锯齿,菩提树叶则全缘无锯齿,只要稍加对比树叶,就能将这真假菩提树轻而易举区分开来。

至于如今许多寺庙中,各种古树都时常被人们以菩提树相称。它们的形态五花八门,以物种亲缘而论,常和菩提树毫无关联。例如传说中佛祖讲经说法之处生有一棵硕大的七叶树,于是七叶树也被佛教推崇,栽种于寺院。近年来因菩提树名头太过响亮,游人香客只知有此,不知其他,于是七叶树也被人称为“菩提树”了。

UUID: 20d9aa36-bea8-4a24-a669-b9e858cf721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6-23_“菩提树”是种什么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