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纽约两名重刑犯成功逃狱,两人越狱已经九天,警方也出动了大批人马外加十万美元悬赏通缉,但依然不知所踪,甚至有人怀疑他们已经逃亡墨西哥。显然,这不是第一起越狱更不是最后一起,有监狱存在就注定会有人想越狱,挖空心思与狱警斗智斗勇。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狱警们会有哪些防范新措施呢?
越狱第一步,当然就是逃出自己的牢房。如果监狱方面此刻能够及时发现,控制、抓捕都会容易得多。然而,传统的安防措施在这方面并不在行,往往是囚犯快逃出监狱大门才注意到,甚至到次日点名时才发现少了个人,大错已经铸成。而解决之道,或许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智能手环。
今天,能够实时监测脉搏、记录运动轨迹的智能穿戴设备,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就是价格还高了点,但对于羁押高度危险分子的监狱而言,这种钱花得还是很值的。试想一下,当某个囚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了监舍——然后,监舍内的接收终端,就会发现丢失了一个心跳信号,那这个手环的佩戴者要么挂了,要么就是逃了,反正都需要立即处理,就会向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号。
类似的,GPS定位功能也能够助狱警一臂之力。美国多个州的警方,已经尝试使用GPS脚环来监视那些取保候审或假释的人,效果相当不错。只要稍加改造,它就能用在监狱中:只要脚环的佩戴者靠近大门、围墙,系统就会判定为进入了“红色禁区”,立即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实际上,目前该系统的短板在于脚环的续航能力,但对于天一黑就必须回到监舍的囚犯而言,这却不是问题——忘记充电者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教育。
此外,由于手环会定时和接收终端“握手”,一旦手环被强行拆下,其中的防破拆装置就会被破坏,导致电路异常,不再发出握手信号。此时接受终端就知道要么是故障,要么是有人故意损坏手环了,于是会触发警报以提示狱警去处理异常。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个桥段,典狱长对主角说,如果监狱里增加了预算,只能用来“建更多的牢房、修更高的墙、雇更多的看守”。然而,科技的发展或许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买几台机器人狱警。
让机器人充当警察,目前还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和伦理争议。然而,如果让机器人承担部分狱政工作,却有许多天然的优势:首先,机器狱警的执法对象相对固定(不会有老弱妇孺突然出现),执法对象的行动路线、范围也是事先被规定好的,要处理的情况简单得多;其次,机器狱警也有一些特技,比如,它身上的热成像仪可以通过监舍门上的小孔,判断出其中正在睡觉的囚犯是不是真人;可以通过行为人的姿态判断其是否准备从事危险动作。
更重要的是,机器狱警不会大意,不会偷懒,不会发脾气也不会被收买——而这些恰恰是人类狱警的弱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周一还是周六,它们都只会按照预定程序,孜孜不倦地在走廊上巡逻,时刻注视着每一个监舍的情况。
即便囚犯想要暴力逃狱,想要制服一台机器人可不容易。同时,劫持一台机器人当人质,又有什么用呢?最多就是典狱长花钱送厂修理而已。实际上,2011年,韩国浦项的一所监狱里就引入数台机器人狱警进行测试,证明这种想法并非异想天开。
在成功逃狱的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在墙上或地上打洞、挖隧道,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不懈就能看到希望。不过,即便是安迪·杜福伦那样聪明的人,可能也会遇到一个障碍:震动传感器。
用电子元件来感知震动,是早已有之的技术,其分辨率则取决于制造精度。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商品化的震动传感报警器,可以轻松地安置在墙壁或地面上。只要附近墙体上的震动强度达到设定的阈值,传感器就会自动报警,提示有人可能在凿墙挖洞。
在各国的狱政系统中,还普遍存在一个经典而又棘手的问题:要不要给狱警配发武器?狱警面对的环境,并不比街头巡警轻松,反而更加恶劣,各国的狱政史上,从不缺乏囚犯偷袭甚至杀害警察的案例。给狱警配发武器,能有效的提高其震慑力,也有助于保护其人身安全。然而,一旦这些武器被囚犯抢夺,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监狱,都采取了“内外有别”的策略:监舍内部的狱警不配发武器,只带简单警械;负责外围警戒的狱警,则配发射程较大的步枪。这种做法看似稳妥,却是拿内部警戒的狱警的性命去冒险,实属无奈。不过科技的发展,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枪械上安装智能锁定装置,确保只有狱警才能开枪。
以上种种防范技术,有的已经进入实用化,有的则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然而,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防范逃狱最根本的还是依赖于人,包括司法者的敬业和立法者的决心。总之,越狱与反越狱的斗争依然会进行下去,而科技与正义似乎都站在狱警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