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字眼,养生节目、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都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不少商家还宣称,超过半数的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用各种保健产品加以“调理”。然而,亚健康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一个受到医学界认可的概念吗?
“亚健康”概念的拥趸者们声称,该理论源于苏联学者布赫曼,他提出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有人将此状态称为“亚健康”,从此流传开来,俨然成为又一个“中国特色”。在“亚健康”的相关材料中,大多只将其描述为疾病与健康的中间状态,而缺乏详细准确的界定标准。
虽然在国内广泛使用,但“亚健康”并未得到过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同。百度百科“亚健康”词条中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但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从未定义过这一概念,在WHO网站上也搜索不到任何与“subhealth”或“the third state”相关的内容。
在国际权威医学数据库PubMed中搜索亚健康的相关研究,也不过寥寥数十篇,还都是中国人写的。在这些研究中,对亚健康的定义标准也不够清晰。相当一部分研究采取了自评量表的方式,受访者根据问题进行打分,并划定出“亚健康”人群的得分区间。这样的方法看似合理,但自评问题和计分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依靠自评也有很大主观性。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国人(或者地球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寥寥无几。通常作出上述论断的人都宣称这些数字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或者来自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在200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而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都没对亚健康做出明确定义,根本就不可能去做个亚健康状况调查;而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也没有亚健康的字眼。
虽然没有明确定义,但在亚健康的宣传信息中倒是有不少症状描述可供人们对号入座。例如,有人总结了“亚健康”的10大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口吐黏物,呃逆胀满;体温异常,倦怠无力;视力模糊,头胀头疼。这些症状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这些症状中,有的只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例如“潮前胸胀”,女性受激素影响会在月经前出现乳房胀痛,这很正常,并不需要担心。而有的症状可能由很多种原因导致,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认。比如心悸不安可能只是一时咖啡喝多了,但也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造成“体温异常”的原因可能只是无需专门治疗的普通感冒,但也可能是更加严重的感染,或者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等。
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症状的处理千差万别,简单地把它们都装进“亚健康”的大箩筐用同样的方法加以“调理”是极不合理的。这样做既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忧虑,也可能耽误了真正需要治疗的疾病。
由此可见,“亚健康”是一个定义模糊、未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如果真出现了异常症状,把它简单归为“亚健康”对解决问题也没什么帮助。以后再看到打着调理“亚健康”旗号、觊觎着人们钱包的保健产品,可千万不要再被它们忽悠掉你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