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出版平台“赞赏”的创始人陈序,在前年就和我聊及过一个想法。他说你魏武挥成天东奔西走地出差,到了某个地方,你不可能所有时间都排满,你能不能拿出1-2个小时的时间,见一下你的粉丝、拥趸喝个咖啡呢?咖啡谁买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1-2个小时是要收费的。在2013年的时候,听到这个idea,还是蛮有意思的,配套的大环境是:粉丝经济甚嚣尘上。不过,后来赞赏并没有介入这个。
道理也比较简单,真正的大V在微博上捣鼓一下,可能就能成交。而我这样的中小V,可能还是需要一个流量平台。而这个主意,在今年,我看到一个互联网公司开始运作了,这就是“在行”,著名的果壳网运作的项目。本质上,在行和陈序与我提及的事类似:一个所谓的行家,拿出自己的一段时间,和一个需要的人见面聊天,后者向前者付费。我默默地关注着“在行”,因为它一开始只在北京运作,行家、学员、见面地,都在北京。
然后,它就开始拓展它的业务到了上海。我早先在“在行”上做行家的申请获得通过,然后开始我的外快业务。很快,我获得了四个订单,其中有三个,已然完成,还有一个,将在5月31日完成。我一开始希望收费高一些——因为我这人其实挺忙的。不过在行的人认为,应该用低价先玩起来。然后你来我往了几句,最终达成一个妥协价格:555。专门从事对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咨询。完成的三单,我自己的感觉很好。
在我看来,“在行”是一个“新媒介”项目。我经常和别人说,媒体媒体,还是要回到它的本原。我们先来看看媒体,或者说,媒介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答案就是:媒介=媒婆+中介。媒介的本质任务就是改变信息不对称。因为我对某件事不知道而又想知道,所以我需要媒介。从这个定义出发,所有试图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服务,都可以纳入到“媒介”范畴。所以,洗车服务都可以算是媒介。
“在行”匹配的是什么呢?一帮自认为在某种领域中有些想法的人,和一帮对该领域希望得到想法的人,之间的匹配。它首先需要一定的流量。因为只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从中提取出匹配。它还需要圈住一部分“行家”。不仅要找到这部分人,还要使得这部分人愿意跑出来赚取这份外快。这种匹配,其实是“认知盈余”的货币化过程。
我的喜爱是因为我收了555*4单这些钱吗?这未免太小瞧我对金钱的满足程度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甚至有一单还略略亏损了一下,因为最后的茶钱是我买的单,而来的人不是只有一个。但我是一个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而且,作为一名大学里的老师,对“教学相长”也是有所认知的。我完成了三单。分别涉及到宠物市场、健康饮食市场和教育市场三个细分。在聆听所谓“学员”的讲述时,要说自己全然没有收获,那是不客观的。
在行是一个初创项目,他们在拓展上海业务的同时,组了一个微信群“在行魔都分舵”来强化平台和行家之间的勾连。这个群里也有一些行家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某天晚上,还引发了一场蛮大的讨论。在行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说,它现在已经很完美。它有可能中途夭折——任何一个初创项目都存在这个可能,但它所努力的方向,是我个人极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