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学部自1955年6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来,学部的变动之大,不仅中科院历史上少有,在世界各国科学院历史上也不多见。从1955年成立时作为中科院的学术领导机构,到1981年确定为中科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再到1984年重新定位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的性质和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3年以来,中科院党组提出了构建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学部原有的职能有所恢复。在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中科院于2014年启动了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学部承载着新的使命,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学部的前世今生
学部成立于1955年,但类似学部的组织则由来已久。
中科院的前身之一中央研究院于1935年设评议会,起到了全院乃至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的作用。中科院成立之初,曾有保留评议会之议,后来改设各学科专门委员。1950—1953年,先后聘任了252名院内外知名科学家和学者担任专门委员,作为学术顾问。由于种种原因,专门委员作为一个组织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就工作性质和作用而言,专门委员是学部建立之前进行学术组织和领导的一种尝试,甚至可以说是学部委员的前身。
学部历史的分期
学部6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学部发展早期阶段(1955—1966年),该阶段学部定位为中科院的学术领导机构,分学部领导各学部所属研究所的科研业务工作。
学部发展的新时期(1979—1983年),“文革”刚开始,学部就被当作“专家治院”的所谓资产阶级科技路线的产物而被撤销了,被迫中止活动10余年。1979年1月,在“科学的春天”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批准学部恢复活动,次年通过民主选举增选了283位学部委员。
学部职能转变,向院士制度过渡时期(1984—1993年),为适应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3年底对中科院的基本任务、办院方针和领导体制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院士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完善时期(1994年至今),1984年以来,学部的定位没有变化,学部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明确,即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曾是中科院的最高决策机构
中科院成立后,体制建设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
在领导体制上,建院初期以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为主,专家作用受到抑制。学部成立后,党政和学术组织逐步健全,全院体制基本确立。但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冲击,各所党政领导组织和人员变动频繁,“文革”中甚至一度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1979年1月恢复学部建制时,正值“科学的春天”,党中央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扭转院领导体制上“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消除“以党代政、以政代科”的现象,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初步思考
学部是中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科学界的高端专家系统,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学部的发展和学部的未来,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完善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学部职能,从学部历史上的两次重大转变看,1981年将学部定位为学术领导机构是没有异议的,但以学部委员大会和主席团为最高决策机构,则增加了中科院领导层次的复杂性和决策难度,难以快速因应国家改革发展的形势,确有改进的必要。
充分发挥学部在我国科学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中科院学部和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层次的专家系统,院士选举是中国科技界最严格的同行评议。长期以来,对国家和社
会层面来说,院士是中国最优秀科学家的符号,一旦膺选院士,就可能被赋予种种权力和义务。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院士选举事实上还是一种简化了的选拔我国顶级科技人才的机制。由于这个专家系统居于科技界的顶层位置,因此其一举一动无不引人瞩目,其任何问题都可能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近年来院士选举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