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最出色的航海家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驾驶着原始的船只,踏足了大半个太平洋的岛屿。然而和他们一起远航大洋、一起发现和改造新家园的,还有另一种哺乳动物——波利尼西亚鼠。波利尼西亚鼠又叫缅鼠,与我们熟悉的家鼠、田鼠同属鼠科,外表和习性大同小异。它们最初生活在东南亚,如今却遍布太平洋的大部分岛屿。它们自己当然游不了那么远,多亏了技术高超的古代航海家,波利尼西亚人。
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也来自亚洲,他们大约2800年前就沿着东南亚岛链,来到了澳大利亚以东的斐济、汤加和萨摩亚,大约从公元800年起继续扩张,登上了夏威夷、新西兰和太平洋东南角的复活节岛。这一大串星星点点的陆地,被称为“波利尼西亚群岛”。由于岛屿资源有限,波利尼西亚人总是前赴后继地驾船远航,寻找尚未有人踏足的新家园。波利尼西亚人的航海技术简单而有效。
他们把两条独木舟绑在一起,中间架上木板,就成了平稳的的双体船。在洋面上,他们观察星座、水温、海鸟活动甚至波浪形态,来判断方位和寻找陆地。双体船上装着芋头、香蕉、面包果等作物的种子或幼苗,以及狗、猪、鸡等畜禽,里面常常还有几只老鼠混进去。但更多时候,波利尼西亚鼠是被航海家特意“请”上船的——小巧而顽强的老鼠,比狗猪鸡更容易在航行期间存活,是可靠的肉食来源。
搭乘人类的“便船”,波利尼西亚鼠的足迹,覆盖了几乎整个太平洋:向西越过马六甲海峡,东至太平洋东南部的复活节岛,北达夏威夷,南抵新西兰最南端。如此广阔的分布范围,在鼠类当中仅次于褐家鼠和黑家鼠,排名第三。每当发现一个足够大的新岛屿,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就定居下来,波利尼西亚鼠也获得了自由,在岛上尽情繁衍。但它们的到来,对岛上的本土生物简直是灾难。
波利尼西亚群岛主要由火山喷发、珊瑚堆积形成,后来才有植物和动物迁徙上岛。由于与世隔绝,物种稀少,许多岛屿都形成了安逸的小生态。岛上的动物们罕有天敌和竞争对手,普遍缺乏警惕,繁殖缓慢,许多鸟类、昆虫在演化中还丢掉了翅膀,难以和老鼠这样的“小强”抗衡。在亚洲老家表现平平的波利尼西亚鼠,到这些岛屿上就成了土霸王。
它们什么都吃,啃食植物,猎杀小动物,尖牙下的受害者从蚯蚓、昆虫、蛙类到鸟蛋和雏鸟,甚至连巨蜥、蟒蛇的幼体都难逃厄运。和家鼠一样,波利尼西亚鼠也特别能生,小鼠长到20多天就能繁殖,每胎能生6~11只……岛上的老鼠越来越多,而那些无力在老鼠面前自保的物种,就渐渐濒危甚至灭绝了。波利尼西亚鼠的最大“业绩”发生在复活节岛。
自从1772年欧洲航海家来到该岛,人们就惊叹于岛上的数百座巨型石像,并深感困惑:在这个只有草地、灌木和碎石的贫瘠小岛上,仅有约2000名食不果腹的岛民,他们是怎么造出这些石像的?其实,复活节岛原本不是这副凄惨模样。最晚在公元12世纪,波利尼西亚人驾船来到了这座岛屿,波利尼西亚鼠也跟着上了岛。当时岛上还有大片森林,主要由一种20多米高的棕榈树组成。
居民们在岛上繁衍生息,创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字和社会体系。他们年复一年地雕刻巨型石像,并用树皮绳索把它们拉到全岛各地,竖立起来。几个世纪过去,复活节岛文明发展到了顶峰,可岛上的树却越来越少,没有木材可用了!除了岛民的滥砍滥伐,老鼠也悄悄扮演了推手。在复活节岛上,波利尼西亚鼠主要以棕榈树的种子为食,还会收集种子储存起来,咬破硬壳使其无法发芽。
尽管被岛民大量捕食,老鼠们依然数量众多,搜寻着每一颗能找到的棕榈树种子。在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复活节岛上,居然有许多巨大的石像,这曾被视为未解之谜。但考古发现表明在雕刻石像时,岛上的资源还比较丰富,人口超过7000。后来因为滥砍滥伐和波利尼西亚鼠破坏种子,复活节岛的森林消失殆尽,生态崩溃,文明也随之瓦解了。大树被砍伐,种子又纷纷毁于鼠口,本来生长就慢的棕榈树们逐渐凋零。
失去树木保护的土壤渐渐流失,复活节岛终于沦为一片贫瘠,岛民的文明也土崩瓦解。闯下大祸的波利尼西亚鼠勉强幸存下来,但19世纪的欧洲殖民者又把家鼠带上了岛。在更强悍的入侵者面前,波利尼西亚鼠在岛上居然也成了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