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何时是“他们”,何时是“我们”?

作者: 馒头老妖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05-24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将人类视为同类的问题,分析了社会生物的排外性和人类对同类的认同感的扩大与收缩,以及AI可能如何看待人类。

最近,随着电影《超能查派》、《复联2》隆重上映,对 “怎么让AI理解人类的道德体系”、“AI造反了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间就和普通人搭上了关系。想要造出一个能够和人类智力水平相当的AI(比如查派),显然并不容易;而如果真的造出来了,这些个AI会如何看待我们,则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具有社会性的生物,在自然界并不罕见:蚂蚁、蜜蜂、大猩猩等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高度的分工合作,这和人类社会有些相似。这些生物的集体行为,强大得令人惊讶:工蜂可以甘心情愿的出外觅食来喂养蜂王和幼虫,面对入侵者时不惜自杀性的攻击;红火蚁在溺水时会迅速而有序的簇拥成一个漂浮的球体,保证“球心”中部分的同类有机会生存下去。然而,这些生物的“团结友爱”往往有决绝的界限:只对本群的同类有效。

对于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属于本群的同类生物,其手段的残酷性同样令人乍舌,比如成年的雄性黑猩猩如果遇到其他族群的幼年黑猩猩,通常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杀死。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成为每一个物种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也成为大多数生物建立行为模式的终极指南。

为了让基因延续下去,个体会努力争取一切繁殖的机会,会不惜代价的保护自己的幼崽;更深一步,则会尽量让拥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获得繁殖、生存的机会,蜜蜂和蚂蚁的行为似乎可以归于此类。

但是,在人类脱离自然、慢慢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之后,基因那说一不二的强权却被悄悄的逐渐稀释了:从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扩展到拥有共同祖先的氏族;从以居住地为依据的诸侯国,扩展到以身份认同为主的民族国家,人类对于“我的同类”的认定范围,不断的扩大开来,善待自己的同类,甚至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同类而作出自我牺牲,而这显然是不利于自己的基因延续的。

进入现代后,对于“谁是同类”的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波动:既有所扩大,也有所收缩。扩大方面,是人类把对“同类”的情感延伸到非人类物种身上。很多人已经能够对动物福利有所重视,不仅是对那些看起来很可爱的宠物,也包括不那么符合人类审美情趣但更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连一些行为有趣的机器人都能获得人类的认可,包括那只飞到月球上的兔子。这种扩大很有意思,因为这些被视为同类的生物,实质上对于人类的利益并无直接促进。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真的到了能够独立判断、独立学习的水平,它会把我们人类视为自己的同类吗?如果AI走了大多数人类的路子,把人类也纳入了“同类”的范畴,那真应该庆幸,至少智能机器人在对待人类上不会肆无忌惮;而如果AI只把另一个AI视为同类,却不承认人类的“同类”地位,问题可能就会非常麻烦了。正如我们煮开牛奶时不会考虑细菌的痛苦一样,《黑客帝国》里“母体”把人类做成生物电池时,也没有有任何的负疚感。

至于如何促进AI产生对人类的认同感,有个例子或许可以借鉴:频繁接触、共同生活后,人类的移情作用往往会投射到宠物身上,甚至投射到扫地机器人和家用轿车上,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感情。然而,事情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依然不得而知。或许某一天,一台真正意义的AI,会坐在门槛上望着夕阳,苦苦的思考着:“人类和另一个AI,谁才是我的邻居?”

UUID: e0d4a087-0a00-4806-a0dc-52cc783ff22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5-24_人工智能:何时是“他们”,何时是“我们”?.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