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砸开是美味,不砸是艺术

作者: 时阳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5-05-22

核桃不仅是美味的食物,也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核桃,到现代的各种吃法和文玩核桃的流行,核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桃作为大众零食历史悠久。它不光有各种吃法,本身的种类也很丰富,甚至还可以拿来把玩。

话说张骞出使西域,在伊朗高原附近看到了一种树上结的坚果,外皮坚硬,敲碎后,里面的果仁香脆好吃。他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就带回了中原。五百年后,西晋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写到:“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故以胡羌为名。”像很多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食物一样,这种坚果被归在“胡”姓里,大概因为果壳长得近似桃核,加在一起成了“胡桃”,后来人们更愿意叫它核桃。

1972年,考古学家在河北南部发现了核桃的遗迹,时间远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由此推断,中国也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不过对于喜欢核桃的人来说,才不管它是老外还是土著呢,只要好吃就行了。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也不做,等待核桃成熟、变干,敲开即食;也可以加盐炒出咸味核桃;讲究点的,再撒上花椒炒成椒盐核桃;偏爱甜食的,把核桃仁外面裹上糖浆,就做成了“琥珀核桃”。

在老北京,还有一种小吃叫核桃酪,先把核桃仁放在热水里泡,剥掉苦涩的薄皮,再加水磨成核桃浆,和枣泥、米浆一起煮熟,枣香上加核桃香,浓稠顺滑特别香甜。据说慈禧太后特别爱吃核桃酪。

人们变着花样吃核桃,而种核桃的人也没闲着,培育出了外壳又薄又脆的薄皮核桃。一般的核桃壳都很硬,用工具又敲又夹很费劲,而这种薄皮核桃,只要把两个核桃放在手里,用力一捏就能把壳捏碎。据说外壳最薄的只有0.3毫米厚,所以大家又叫它们“纸皮核桃”。

每年秋天,浙江的天目山中,树上原本绿油油的小圆果颜色变深为黄褐色,山核桃就成熟了。这种浙江特产的山核桃外壳光滑没有褶皱,也是核桃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它的个头只有龙眼大,所以也叫小胡桃。如果像大核桃那样砸开,很容易把小胡桃的果仁砸碎。为此人们专门研究出一种吃法:用大火蒸上三五分钟,然后放到冷水中浸泡,待不烫手时捞出来;经过这么热胀冷缩,再用小锤轻轻一敲,不但外壳开裂,而且果仁仍是完整的。小胡桃的味道独具特色,传统做法是椒盐和五香,近年来,喜欢甜食的浙江人还新创了奶油口味的小胡桃。

在美国,出产一种与众不同的山核桃:外形椭圆,两头带小尖,外壳也很光滑,有点像拉长版的小胡桃;然而它的外壳又像纸皮核桃那样薄,容易剥开,并且果仁饱满。这就是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碧根果”,这个名字其实是从美国山核桃的英文名pecan音译过来的。因为集合了核桃家族中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现今零食市场上,碧根果不但在核桃门类中独占鳌头,也成为最受欢迎的坚果类零食之一。

核桃不仅好吃,也好玩。

最初,因为外壳有坚硬凸起的褶皱,人们玩核桃来按摩手掌,达到健身的功效,后来渐成风尚,在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清朝时流行的北京老话讲:贝勒手中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在手中攥着两个核桃随时把玩。这些“文玩”核桃对长相有要求:一头有点尖,表皮纹路要特别深刻而清晰,而且需大小、花纹、重量基本一致的两个才能配成一对。

其实每个核桃长得都不一样,按照这个标准挑拣,往往一大堆核桃里也不一定能挑出完美的一对儿来。经过长时间把玩揉搓,手上的油脂会慢慢渗入壳中,核桃会逐渐变得温润有光泽,颜色也越来越深。根据外形,人们赋予它“狮子头”、“官帽”等雅称。当然,这些“狮子头”里的核桃仁也是可以吃的,只不过既然成为了艺术品,甚至价值不菲,没有人会舍得把它们砸开吃了。

UUID: ae55815f-e906-471b-b25a-975e4ae4778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5-22_核桃:砸开是美味,不砸是艺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