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篇题为《“普通话”的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这篇文章主张,现代汉语是一种由吴语与满语混合而形成的非正统的汉语。这一观点乍看起来确实颇能博人眼球。但是如果细读文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该文其实主要基于部分在学术界有争议且又经作者有意无意地加以歪曲的事实依据,经过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和非主流语言学价值立场推导,最后得出了与主流学术界认识相反的结论。
该文声称,由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可以推知当时的北京话是吴语。这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比较系统地试图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论点进行举证的段落。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其中提出的每一条证据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利玛窦的记录的既不是吴语,也不能代表明代的北京话;无论是利玛窦的记音、古吴语还是古北京话,都存在翘舌音节;也有丰富的语言学证据证明明代的北京话根本不存在入声。
利玛窦(1552-1610)是明末由教皇国(意大利统一后属意大利)到亚洲传教的最重要的传教士之一。他于万历十一年(1581)来到澳门,并于万历十三年(1583)进入中国内地,此后直至病逝,从未离开中国。利玛窦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过巨大的作用。现存可体现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的主要著作,是其早年与罗明坚合编的《葡汉词典》及收录在《程氏墨苑》中的四篇文章。
语言学界一般将它与稍晚事出现的,与它在语音系统(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音系”)上十分相似的金尼阁所著《西儒耳目资》一起讨论。
在满族贵族统治中原以后,满语与汉语发生了一定的语言接触,确实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汉语语言学界也普遍承认现在的北京官话音系曾受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共同影响。关于满语对汉语影响的程度,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议,这里只介绍语言学界最主流的看法。大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认为,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远远小于汉语对满语的影响。
该文不仅仅对想象中的满语对汉语的“污染”有所不甘,甚至在最后还算起了东晋以来北方的汉语及方言受到北方各种民族语言影响的总账。这种论调背后最基本的逻辑就在于,如果一种语言受到了其它语言的强烈影响,它便是不纯洁的,是蹩脚的。而这种论调,正是该文最大的问题。
实际上,语言接触和语言的互相影响本来就是语言发展中一种普遍而必然的现象,除了极个别的处在孤岛等极端地理环境中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以外,其它所有语言均与周围的语言存在着持久而广泛的语言接触,也受到了来自有接触的语言的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