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潜艇之水族英雄谱(三)鳞魨

作者: 血花刀剪

来源: 博物杂志官方微信

发布日期: 2015-05-21

二战期间,美军潜艇“鳞魨”号深入敌后,多次执行战斗巡航,击沉多艘日本运输船,最终被日军击沉。鳞魨是一种热带珊瑚礁鱼类,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成为水族馆的明星。

在战果辉煌的二战美军潜艇中,“鳞魨”号(SS-237 Trigger)的战绩并不算特别出众。但在它的12次战斗巡航中,有10次都是深入敌人控制下的日本、中国和东南亚海域。至于命名它的鱼“鳞魨”,更是珊瑚礁和水族馆里的大明星。

“鳞魨”号是“小鲨鱼”级潜艇的一员,1942年1月服役。服役不满半年,它便奔赴阿拉斯加海域,前往日军在中途岛战役期间占领的阿图岛附近进行侦察。不久之后,它又被派遣进入“帝国之海”——日本控制下的西太平洋海域,成为最早深入这片海域、执行敌后破交战的美军潜艇之一。

从1942年9月到1945年3月,“鳞魨”号多次活跃在日本海、中国黄海和东海以及菲律宾海域之间,击沉了10多艘日本运输船,还曾于1943年6月潜入东京湾,用两颗鱼雷重创了“飞鹰”号航母,让它大修了将近一年。1945年3月底,“鳞魨”号与“海狗”号、“匙吻鲟”号、“金线鱼”等另几艘美军潜艇一起在琉球海域组成“狼群”,攻击日本运输船,但随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5月1日,“鳞魨”号仍未返回中途岛的基地。

直到战后根据日军方面的记载,才确认“鳞魨”号当时被日军军舰和飞机联合击沉,全艇官兵无一生还。“鳞魨”号潜艇的名字“Trigger”是“Triggerfish”的简写,“Triggerfish”是指魨形目、鳞魨科的大约40种热带珊瑚礁鱼类。它们身材侧扁,体长在20~60厘米之间,侧面看像是橄榄球一样的椭圆形,色彩艳丽夺目,游起来速度很快,小嘴一张一合。

这副滑稽呆萌的形象,使它们成为颇有人气的观赏鱼,商品名被称为“炮弹”。鳞魨类之所以叫“鳞”魨,是因为它们的鳞片又大又硬如同骨板,紧贴在厚厚的皮肤上,对捕食者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鳞魨小小的嘴巴里面,有两排锉刀一样的坚硬牙齿,无论海胆、虾蟹、珊瑚、藻类还是小鱼都能磨得粉碎。许多种鳞魨都特别爱吃海胆,它们面部的皮肤厚实不怕刺扎,可以把尖尖的吻部伸进去,嚼碎里面的海胆硬壳。

鳞魨总是单独行动,脾气孤僻,领地意识很强。在狭小的水族箱里,它们往往成为“魔鬼邻居”,经常追得混养的其他鱼类四处逃窜,同类之间也经常打架。而在高手如云的海洋里,鳞魨也难免有被追得四处躲藏的时候,幸好它们还有另一项防身大法——“扳机”一样的背鳍。从前面的英文名Triggerfish就能看出来,鳞魨也可以被称为“扳机鱼”。

“扳机”是指它们的2个棘状背鳍,第一棘特别粗大,当它竖起之后,第二棘就会像扳机一样将其锁定在竖起的姿态。如果遇到厉害的捕食者,鳞魨就赶快躲进珊瑚或岩石的缝隙中,用扳机一样的背鳍把自己插在里面。捕食者既咬不穿它的坚硬鳞片,又难以把它从缝隙中拉出来,往往徒劳一番后放弃攻击。

UUID: 169a5f82-3b5e-4646-8128-18b1cc69b79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5-21_二战美军潜艇之水族英雄谱(三)鳞魨.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