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山羊、牛、马、骆驼,是蒙古族的“五畜”,过去,很多牧民家庭同时饲养这五种动物。而以牧民家为“圆心”,不同的家畜,放牧半径也不相同:牛羊只在家附近,与牧民朝夕相见;马跑得远,几天才回家一趟;骆驼就更远,甚至好几个月都在外“漂泊”。
经常到草原牧民家做客,让我发现一个规律:无论去哪家,一天中的各种时间段,通常都能看到羊群。若是清晨或傍晚,还能见到牛群。马群就几乎看不到了,要看马群,得请主人骑马出去,特地赶它们回来。最难得一见的是驼群,需要主人骑上摩托或开着车,带你到远处找。
后来我在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中也读到了类似故事:一个人去拜访远方的英雄,先遇到他家的驼倌和马倌,然后遇到牛倌,等遇到羊倌时,英雄的家就到了。
这是因为草原五畜的“放牧半径”不一样:以全家居住的蒙古包或定居房屋为“圆心”,绵羊的放牧半径最小,山羊稍远,牛又更远些。牛羊群都有牧民跟着,每日清早出门,傍晚将它们带回家过夜。而马和骆驼,就走得很远了。马群能跑出数十公里,几天才回来一次。骆驼甚至会走到其他旗县去,几个月都不回家。
在过去的游牧时代,牧民也会对各家的草场稍作划分,放牧牛羊,就只在自家地盘里走走。但马和骆驼的放牧半径很大,必须各家共用草场。往往几家将马群合并起来,由一位放牧好手担任马倌。马倌走的范围常是整个苏木(乡),与各家都有来往。
老牧民萨斯仁年轻时,就做过公社的马倌,管理600匹马组成的大马群。这些马是公有财产,其中有5、6匹供他换乘。平时,本公社的牛倌和羊倌在自家附近留上两三匹马,轮换着骑。隔几天,当马群路过自家时,他们就找马倌,把这几匹马放回群去,让它们自由奔跑,再从马群里另套出两三匹来当班。
马倌堪称“草原明星职业”:他们管理着草原上最生气蓬勃的牧群,往来乡里、传播文化,还关照分散的牧民家庭。老道的马倌,往往被牧民视为精神领袖。萨斯仁就对当马倌的岁月非常怀念。但他只干了3年,因为马群的活动范围太大——他当年放马的地盘,现在分属三个嘎查(村),干这个工作,根本照顾不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