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美国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圣帕特里克节”,数百万人走上街头参加节庆游行。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守护神,为啥在美国人气这么高?原来在19世纪,曾经有数百万爱尔兰人移民美国——而当年促使他们背井离乡的,就是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土豆。
土豆又称马铃薯、洋芋,是当今全球第四号粮食作物。与位居前三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相比,土豆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较少,单位面积产量却是它们的好几倍。三种谷物给人吃的是果实、种子,而土豆的食用部分是块茎,能在地下持续生长,还擅长抵抗低温及雨雪。
土豆原产南美的安第斯山区,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引入欧洲。可此后足足两百多年,没几个欧洲农民愿意种土豆。因为这东西《圣经》没记载,由“野蛮的”印第安人培育,块茎生长在黑暗的地下,还属于有毒植物辈出的茄科……怎么看都是“邪恶作物”!倒是土豆的淡紫色小花,一度在贵族们的花园里受宠。
只有在欧洲的边缘角落,土豆才遇到了“伯乐”——爱尔兰。与英国隔海相望、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岛,气候凉爽湿润,就是土壤贫瘠,庄稼总长不好。加之当时全岛大部分土地被英国地主占据,而大部分爱尔兰百姓——古老民族“凯尔特人”的后裔,几乎无力糊口。民以食为天,穷困已久的爱尔兰农民没那么多顾忌,很快开始大种土豆。
从17世纪起,土豆迅速成为爱尔兰的头号作物,很多穷人甚至一年到头光吃土豆。在岛内的贫瘠耕地上,土豆的单产是小麦、燕麦的6倍多,男人们有一小块地就够结婚养家了,多生孩子也不怕。于是爱尔兰的人口持续猛增,1660年50万人、1760年150万人,到1841年达820万人!
然而,土豆当主粮有个致命隐患:种土豆靠块茎发芽,进行“无性繁殖”。相比用种子“有性繁殖”的谷物,土豆很难产生抗病的基因变异,在植物疫病面前非常脆弱。1840年,大英帝国忙着用炮舰撬开中国大门,却忽视了来自爱尔兰的一份报告,上面说岛上发现了一种真菌,能引起土豆发霉、腐烂。
1845年,这种真菌引起的“晚疫病”席卷全岛,大量土豆植株枯萎,块茎变黑无法食用。当时人们不懂发病机理,把烂掉的染病土豆留在地里,这又让真菌孢子进入了土壤。随后几年,全爱尔兰的土豆近乎绝收……在土豆疫病引起的“大饥荒”中,爱尔兰许多村庄因为人们纷纷死去、逃亡而被废弃,有些至今仍无人居住。
短短几年内,这场灾难造成爱尔兰100多万人饿死、病死,150~200万人背井离乡远走海外,史书称之为“大饥荒”。疫情到1849年基本结束,但饿殍遍野的惨状令几代爱尔兰人难以忘怀,移民潮又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爱尔兰岛的总人口,仍未恢复“大饥荒”前的数量。
除了投奔一海之隔的英国,大部分爱尔兰移民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闯荡。他们大多身无长物、文化水平不高,又信仰天主教,在新教徒为主的美国一度受到排挤。但他们还是顽强融入了美国社会,并留下了深刻印记:爱尔兰移民纷纷进入美国工厂、铁路打工,给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爱尔兰人的音乐风格,成为美国“乡村音乐”的重要源流;爱尔兰移民的后代中,包括20世纪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里根和克林顿……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美国NBA老牌篮球劲旅,而波士顿正是爱尔兰移民后裔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其队服采用爱尔兰的“民族色”绿色,队徽上的“大叔”则是凯尔特神话中的小精灵。如今,12%的美国人有爱尔兰血统,爱尔兰人还把对土豆的热爱带到了美国,让炸薯条、脆薯片和土豆泥成了典型的“美式食品”。
在爱尔兰国内,“大饥荒”期间英国当局见死不救,加深了岛内百姓对英国人的怨恨,民族意识高涨。1922年,爱尔兰终于成为独立国家,只有爱尔兰岛北部仍属于英国。如今的爱尔兰已不再贫穷,但人均土豆消费量仍位居世界前列。至于曾经恶魔般恐怖的马铃薯疫病,在科学育种、田间管理和农药面前,也再难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