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顺利着陆于月球雨海盆地里一个代号为“C1”的陨石坑东缘。顺利着陆后,玉兔号月球探测车在C1陨石坑周边进行了114米的地质实测,取得了丰富而珍贵的月球地质资料。在上周,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肖龙教授为第一作者、汇集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所以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众多科学家工作的成果,发表在了世界顶级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上。
月球探测车玉兔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测雨海着陆区的月球地质情况。它的车身上携带了四种主要考察装备,分别是全景摄像机、探月雷达、可视-近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粒子激发X射线光谱仪。这些设备是兔子的“眼”和“耳朵”。
利用全景相机,玉兔可以拍摄它所看到得“野外现象”,直观地告诉人们它在月球上都看到了什么;而测月雷达更可以将探索的“目光”深入到肉眼无法观测的地下,通过向地表之下发射无线电脉冲信号,来探测地下的结构。
在玉兔号月球车登陆之前,只有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苏联的月球计划开展过月球地质调查任务。与这些上世纪中期的任务都不同,嫦娥三号着陆在了雨海盆地里一套爱拉托逊纪的溢流玄武岩上,它的形成年龄和前两者相比是距今最新的,因此有望获得关于月球近期历史最详实的实地资料。
月球没有板块构造系统和浓密的大气层,意味着月球上无法孕育出丰富而复杂的地质作用,因此比起地球来,它的地质演化史可能要略显单调一些。但单调的故事终究也是故事,正如地球的演化史被人类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一样,在月球研究中,人类同样编了一个“年谱”,来记录我们头顶的这颗卫星在它“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演化大事件。
玉兔在雨海的勘探,直接涵盖了从充填雨海盆地的深层熔岩溢流——到最表层薄薄三四米的最新陨击事件记录。它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精细的成果,主要可归功于它车身装载的测月雷达。通过对月球发回的原始电磁波信号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进一步进行地质学解译,我们的科学家们发现,在电磁波所触及到的这短短400m里,竟然汇集了近乎32亿年以来的全部历史遗迹。
这里是玉兔所在的地方——雨海。没有雨也没有海,只有冰冷的玄武岩和没有生机的日光。稀薄的大气,甚至连丝丝的电流声也无法传达。在这么一个死寂的世界,一只神话般的玉兔,在陌生的土地上行走着。她并不是在捣药,它是一位地质学家。在未知的天外,在繁星如海的宇宙背景中,孤独而骄傲地记录着未知的大地的点滴。它俯身那个遥远的世界,勾勒出月球一笔一划的历史;它仰望回我们深蓝色的家园,勾勒出我们一笔一划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