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馆和超市,经常可以买到“多宝鱼”和“龙利鱼”,它们肉质白嫩鲜美,没有讨厌的鱼刺,绝对是爱鱼吃货们的福音。其实它们的另一个名字,同样著名——“比目鱼”!没错,就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那种鱼。不过准确地说,“比目鱼”是硬骨鱼纲、鲽形目500多种鱼类的统称,模样、习性、大小各有不同。其中多宝鱼大名“大菱鲆”,龙利鱼大名“半滑舌鳎”,都是可以大量人工养殖的比目鱼类,所以才会这么价格便宜量又足。
大菱鲆的模样,是我们熟悉的“比目鱼”形态,背上有菱形花斑。它原产欧洲沿岸的北大西洋和地中海,英文名叫Turbot,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养殖后就取了个“多宝鱼”的吉利谐音。比目鱼扁平的身体、长在身体同一侧的两只眼睛,是高度适应底栖生活的特征。它们平时就趴在海底隐藏在泥沙中,露出双眼,碰到小鱼小虾从眼前游过,就猛扑上去几口吞下,可谓不折不扣的“海里蹲”。
其实它们还是幼鱼的时候,跟大部分鱼类一样眼睛是一边一只的,只是没发育多久就开始变得口歪眼斜,眼睛全往一边挤了……随着身体翻转90度,它们的背鳍、臀鳍也就位于身体“两侧”的位置,游泳时就像毯子一样漂着,只不过跟那些迅捷的流线型鱼类相比姿势比较笨就是了。水族馆中的孔雀鲆,挤在一起的双眼、嘴巴组成了喜感的表情。
作为守株待兔的底栖鱼类,很多比目鱼尤其是鲆、鲽这一类都擅长改变体表颜色,在不同的海底环境中都能有效隐蔽自己。至于比目鱼的眼睛往那边偏,还是有讲的,不同种类“斜眼”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分类上,如果是身体比较宽的,双眼位于头部左侧的种类统称为“鲆(píng)”,双眼位于头部右侧的种类统称为“鲽(dié)”,还有少数几种双眼或左或右的称为“鳒(jiān)”。
而如果是身体比较细长,看着像鞋底一样的,双眼位于头部左侧的种类统称为“舌鳎(tǎ)”,双眼位于头部右侧的种类统称为“鳎”。经典绕口令里面,哑巴拿着喇叭非要跟喇嘛换的那“五斤鳎目”,就是指舌鳎或鳎。龙利鱼大名半滑舌鳎,外形很像一条长舌头或者一片鞋底。它是我国沿海的传统海产鱼类之一,如今也能人工养殖。多宝鱼、龙利鱼栖息的海域比较浅,人工养殖相对比较容易,甚至近年还有成功用淡水养殖龙利鱼的消息。
不过既然是底栖鱼类,也有很多比目鱼类潜入了更深的海域——在深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居然都有比目鱼生活!体长可达2米的大西洋大比目鱼(大西洋庸鲽),虽然也能在浅海生活并被人工养殖,但在2000米左右的深海中也能捕到它们。大西洋大比目鱼(大西洋庸鲽)是比目鱼中最大的一种,曾有长4.7米、重325公斤的记录,至今也时常能捕到2米多长的大个体。虽然也是人类口中的美食,但在海底它们也是个狠角色了。
如果不是看到比目鱼就想到鱼排的话,其实在淡水缸里也可以养它们的——在南美亚马孙河以及北美的一些河流中,还有几种100%纯淡水生活的比目鱼,体长最多也就20~30厘米,并不特别难养。国内也有一些观赏鱼店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