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一身素装,行事低调而作风顽强。它曾被当作“四害”之一而惨遭屠杀,也因为人类房屋改造而一度无家可归,不过只要有一丝希望,它总能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勇敢乐观地面对新生活。
麻雀身着朴素的“麻”装,时常一大帮落到路边草地里用餐,偶尔蹦跳几下,不仔细看还以为是草地上被风吹动的落叶。直到不知情的路人经过时,“落叶”一下子炸开了花,弄得人被吓了一大跳。
在有些地方,特别是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中,麻雀胆子大得惊人,有时几乎就要被人踩到,都不肯多跳一步。这里自然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来自人的食物就更为宝贵。比如清晨早高峰,密集的人流几乎不给马路留下任何空隙,不过麻雀毫无怯意,在路边灌丛守望,只要行人洒落或者丢下些食物,它们马上见缝插针地飞出,在人群脚步间穿梭,灵巧地“清扫”地面的残渣。
我曾不止一次听说:麻雀脾气特大,养不活,要么不吃不喝气死,要么撞笼自杀。
小时候我也曾养过两只麻雀,确实不吃东西,最后怕它们饿死,只好放掉。后来听鸟类专家讲,其实麻雀的倔脾气并没有这么夸张,它们习惯集体生活,如果好几只放到一起养,它们就会有安全感,也会主动吃东西了。麻雀虽然还谈不上宁死不屈,不过脾气却着实不太好。别看平时它们成群结队,看上去挺和谐,实际上群体内部,也常常会因为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春季繁殖期里,为了争夺地盘,不同家庭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经常会从树上打到窗台边,再从路边绿化带追到停放的汽车底盘下,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完全无视来往的行人。这么小的鸟脾气竟然如此火爆,若非亲眼所见,确实很难想象。
1958年,对于麻雀来说,是个灾难之年。因为麻雀会取食粮食,所以在那个年代,它理所当然地被定以为“四害”之一。消灭令一下,举国上下设立了无数围剿麻雀指挥部,以“全民动员、大兵团围歼作战”为指导方略,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灭麻雀运动。
人们认真研究了麻雀的习性,制定了“轰、打、毒、掏”相结合的战术。大街小巷到处鞭炮齐鸣,敲锣打鼓,竹竿挥舞,连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拿出来敲打制造噪声,让麻雀害怕。麻雀们不断地惊飞,最后活活累趴下。与此同时,有用火枪、弹弓等对麻雀进行直接消灭的,还有投放毒饵、掏麻雀窝的,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以确保“围歼战”胜利。这一年在人们的围剿下,全国捕杀麻雀超过2亿只。不过转年,“雀害”刚平息,虫灾就起来了。
正是这个契机,让麻雀的命运又有了转机。中科院多位专家联名上书,说明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快,臭虫被宣布顶替麻雀在“四害”中的位置,麻雀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麻雀喜欢在孔洞缝隙里筑巢,在和人类相伴的过程中,它们学会在房顶瓦片下、砖缝间安家,这里不但遮风避雨,还远离了许多天敌。不过好景不长,平房改造工程又在祖国各地渐次展开。几年间,一片片平房相继被推倒,被栋栋高楼所取代。
习惯了屋檐墙缝的麻雀,又无家可归了。没有了繁殖场所,很快,麻雀大军又开始衰退。甚至有些地方,见到几只麻雀成了非常稀罕的事。在大城市中,仅存的一些古建筑吸引来大量麻雀居住。这对麻雀相依在屋檐下,“商量”着安家工程。麻雀拥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哪怕每次只能从屋檐下叼出一小块土粒,只要锲而不舍,终能建成舒适的新家。好在麻雀并不墨守陈规,在它们锲而不舍地尝试下,生活逐渐又开始有了希望。
没有了瓦房不要紧,只要哪里有合适的孔洞,麻雀就能安家。成功的方法一传十十传百,不久,路灯的灯罩、红绿灯的横杆都成了麻雀开发的新地段。近些年来,随着空调增加,麻雀又发现了更好的造窝点——空调的外挂机箱或者尚未使用的空调墙洞。就这样,没过几年,楼房小区内的麻雀群又兴旺起来,有时夏天抬眼望窗外,就能看到麻雀父母喂养孩子的温馨景象。无论经历了什么磨难,麻雀总是能去乐观面对,想办法去适应。
相信在未来,它们总能常伴我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