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让科学变成「伪科学」?

作者: 马克·察斯特罗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5-03-18

社交媒体上的科学传播可能缺乏严谨性,导致“仿科学”现象,这可能误导公众并损害科学的可信度。

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科学故事可以提高科学的关注度,但也有科学家忧心这样传播的科学内容缺少科学的严谨与不确定性,会宣传错误信息。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科学内容大多缺少科学的严谨与不确定性——托马斯将其称之为“仿科学”(scienceyness)。在文章中他写道,不管是科学家还是非科学家,不加以批判性思考或者事实考证就盲目分享最新的“仿科学”头条,都是在大力宣传错误的信息。

然而,也有人觉得托马斯责怪错了人。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一位数学生物学家林赛·沃尔德罗普(Lindsay Waldrop)在推特上评论这篇文章,“对那些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过分挑剔,有点不公平了。”而其他人则认为“仿科学”也有其好的一面,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材料学家保罗·考克森(Paul Coxon)发推表示:“‘仿科学’并不是件坏事,它能够让那些科学圈以外的人参与进来。”

托马斯认为,不加疑问就分享科学故事的读者可能会对科学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伤害科学的可信度。他举出欧盟耗资12亿欧元的“人类脑计划”为例:该项目致力于最终制造出一个能够模仿人脑的计算机,但最近被指责管理不善且目标不明,而托马斯认为正是自2013年该项目官方通知以来网络上的大肆宣传促成了这些问题。

有些人在推特上站出来为科学爱好者们辩护,沃尔德罗普发推写道:“我十分不喜欢这篇指责外行人士制造和宣传错误信息的文章。”在一次采访中,她说,对于外行人而言,评价科学数据是很困难的事。在像气候变化这样的热门话题上这点更是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些话题中,各种利益群体错综复杂,科学家只能努力争取向大众传播正确的信息。“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分辨出来什么是科学共识,而什么是被捏造出来用来挑拨的呢?”

还有些人则提到研究者们可以从“仿科学”中获利,考克森发推写道:“导致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天的科学家们常常需要这种“仿科学”来吸引大众的兴趣,从而得到资金支持。”托马斯并没有将这一问题全部归咎于科学迷们。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媒体和新闻发言人也需要对此负一定责任。但他又补充说读者们分享这些内容可能会将“原本已经夸大了的新闻头条指数级夸大,让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托马斯呼吁读者们,在分享前起码确认一下他们分享的内容是否来自一个可信赖的科学网站。但劝说人们做这么简单一件事甚至都有难度: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科学传播的多米尼克·布罗萨德(Dominique Brossard) 表示,人类在认知上是“吝啬的”,“我们不想在所有事情上都耗费大量精力去认知”。

UUID: ce553247-d77e-4898-8137-9978eca3fff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4-2015/2015-03-18_科学传播让科学变成「伪科学」?.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