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一样东西中看不中用,我们常常评价为“银样镴枪头”。小时候读书少,长期以为是“银样蜡枪头”,后来才知道应该写作“银样镴枪头”……这个“镴”,又是什么东西呢?
“镴”指以锡为主的锡铅合金,又称焊锡。如果做过一点电工,你一定不会对这种银白柔软的合金感到陌生(虽说现在为了环保,一般是用锡、铜结合的无铅焊锡了)。拿它制成枪头,那肯定一折就弯、一触即溃,纯粹是个好看的摆设。就算是真银,硬度也还是很悲催,当不了杀人武器。
“镴”是指色泽亮白但性质柔软的铅锡合金,古代妇女首饰常用它来制作。“银样镴枪头”一词出自王实甫《西厢记》,后人有时讹传写作“银样蜡枪头”。
其实与大部分矿物、岩石相比,金属单质一般都是很软的,只有结成合金才能变得坚不可摧。人类第一种坚硬堪用的合金材料,便是锡与铜、铅一起冶炼而成的青铜。后来大显身手的铁、铝、钛,也都是同其他金属组成合金,才性能大增。
把“软”作为锡这种金属的黑点,恐怕不太地道哦。铜、锡、铅三种柔软的金属合为一体,就形成了坚硬的青铜。合金材料的硬度、抗腐蚀性能够“1+1>2”,高于成分金属的秘密,在于“取长补短”:合金中各种金属原子的排列相互渗透,填充了各自晶体结构的空隙,使整块合金的结构愈加紧实,就像是把颗粒大大小小的石块、泥土混在一起压实。
不过锡除了软,还有一个麻烦特质:非常“娇气”,又怕冷又怕热。1812年拿破仑大军入侵俄国时,军服上闪亮的锡制纽扣在严寒下,纷纷破碎成灰暗的“灰锡”粉末,造成大量法军官兵冻死冻伤。一个世纪后的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在前往南极点期间,也由于汽油桶的锡焊缝破碎导致漏油失去燃料,最终五人全部遇难。
至于今天我们用来包裹食物的“锡纸”,其实是铝箔。早期的“锡纸”确实是锡做的,只是锡的成本更贵,并且温度高于160℃就会变脆、高于232℃就会融化,不能用来加热食物……就被更加经济适用的铝取代了。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锡难堪大任,毕竟金属性质各有所长。在人类生活的一般温度下,锡还是有不少优点的:首先是漂亮,银闪闪地夺人眼球,还能延展成仅仅0.04毫米厚的薄片;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生锈或腐蚀。把锡涂在其他金属器具的外面做防腐层,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