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物体,包括人类,都会有生命终结、迎来死亡的那一天,而有关死亡的种种习俗与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之中。这些观念五花八门,但有一个观点却不约而同的出现在了许多文化中:人的死和睡一样,都是需要闭上眼睛的。但有许多人在死亡时依然睁着眼睛,于是很多文化中会将其视为死者心愿未了、至死不能安心的表现,称之为“死不瞑目”,这往往会给他们的家属带来更大的哀恸。
那么,究竟人为什么能够闭上眼睛,为什么有人死亡时不闭上眼睛呢?
闭眼,不是自然而然的。实际上,闭眼这项生理活动,有相当复杂的组织结构基础和调控机制。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特定的肌肉(眼轮匝肌)在某种神经信号的刺激下发生收缩,分别带动附在肌肉上的皮肤(上下眼睑,也就是常说的“眼皮”)相对运动,从而让眼睑覆盖住眼球。
这种神经信号,可以来自于人类有意识的控制,可能是出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条件反射,也可能是因为某些神经过度兴奋,甚至可能是某些疾病所导致的中枢神经异常,不一而足。
死法不同,眼睛不同。然而,当人类即将死亡的那一刻,大脑还能不能产生“闭眼”的信号,这个信号又能不能的顺利传递到眼轮匝肌,情况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对于什么是“死亡”,就有不同的看法。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心跳+呼吸”标准:当自主呼吸与心跳都停止了,即可视为死亡。然而,人的大脑此时可能并未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自动发出“闭上眼睛”的信号,是完全可能的。相反,如果按照脑死亡的标准,比如某人被外力直接损伤了大脑,大脑的活动完全停止(脑电波监测可以反映出来),但心跳和呼吸还在继续,则“闭眼”的信号就不一定会传出去,死者的眼皮就可能会保持着睁开的状态。
病因也有关系。
此外,2009年发表在《印度临终关怀学杂志》(IJPC)上的一项研究,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新的探讨。这项研究观察100位因病去世的人在去世时是否闭着眼睛,并按照他们最初罹患的肿瘤类型进行了分类汇总。其结果大致如下表所示:患者类型,死亡时闭着眼睛的患者所占比例。
虽然这个统计的样本量较小,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死亡时不闭上眼睛的患者”约占到四成,并不是很罕见;而脑部肿瘤患者死亡时,闭眼的比例显著低于总体水平,其他类型的肿瘤患者则没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