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到达北极点?谁才是到达北极的第一人?是罗伯特·皮尔里,还是弗雷德里克·库克?这一争论让两位昔日彬彬有礼的同事成了竞争对手。皮尔里声称,他从基地出发后,花了37天穿越413英里的流冰群,并在1909年4月6日到达北极。然而,就在皮尔里用电报发出这一消息的5天前,库克就抢先一步,称自己早在1908年4月就到达了地球的顶端。自此以后,关于谁才是第一的舌战一直未曾停息。
《库克和皮尔里:极地之争》的作者罗伯特·布赖斯表示:首先,有调查显示,库克伪造了曾登上麦金利峰的照片,因此库克称自己在1906年曾登上过美国麦金利峰这一说法已经遭到了质疑。其次,库克没有任何确凿证据可以证明他果真到过北极。1923年,库克由于一桩石油贮存骗局被判入狱14年,这使得人们对他的信任感消失殆尽。
然而,库克的失败就意味着皮尔里的成功吗?几十年来,虽然关于皮尔里的疑点不断,但究竟谁是到达北极第一人的官方记录却一直没有改变。直到1988年,英国探险家沃利·赫伯特做出了自己的结论:由于随风而动的浮冰使得皮尔里向西行进,而并非向北行进。皮尔里实际上并未到达北极,他只是到了距北极30千米或更远的地方。
尽管探索尼罗河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几千年来,这条神秘的河流还是吸引了众多探险者。在古代,无论是埃及法老还是罗马皇帝尼禄,都曾派遣过远征队向南行进去寻找尼罗河的源头。最终还是疯狂痴迷尼罗河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向全世界揭开了尼罗河神秘的面纱。
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德·伯顿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他决定避开尼罗河上游的沼泽湿地和充满敌意的部落族群,直接深入其源头。
1857年,伯顿和探险家约翰·斯皮克从非洲东海岸出发,踏上了寻找“内海”的征程。8个月的长途跋涉差点要了两人的命。当他们到达坦噶尼喀湖岸的时候,伯顿已经无法继续行走了。伯顿深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尼罗河的发源地,而斯皮克则继续孤身前行。1858年,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湖,并将之命名为“维多利亚湖”。随后,英国社会围绕究竟哪个湖才是真正的尼罗河源头展开了讨论。
为了揭开这一谜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派出一位名叫戴维·利文斯通的传教士前去寻找答案,而这名传教士却迷失了方向,被困在非洲的中心地带。随后,一家纽约报社派出一位名叫亨利·斯坦利的记者去营救。斯坦利找到了利文斯通,并最终于1872年找到了维多利亚湖,并认定其确为尼罗河源头。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那场灾难性的爆发掩埋了庞贝城,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时间宝盒,历经岁月风霜却保存完好。直到1748年,从罗科·焦阿基诺·德阿尔库比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来此发掘遗迹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对庞贝古城的挖掘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人们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在1748年之前,就曾经有人“造访”过这座被掩埋的古城。就在庞贝城被掩埋后不久,古罗马人就挖掘了通往庞贝遗址的通道,掠夺者洗劫了这座古城。1594~1600年间,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与这座“封存”已久的城市失之交臂。当时,丰塔纳正在进行一项土建工程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丰塔纳和他的工作人员曾发掘出壁画、大理石雕刻品等古代文物。可惜的是,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
虽然德阿尔库比埃是发掘庞贝的第一人,但他为西班牙国王而大肆掠夺出土文物的行径对庞贝遗址造成了破坏。直到1863年,朱塞佩·菲奥雷利对发掘行为进行了强制性改革,采用精细的挖掘方式,才保住了这一历史财富,以至于人们今天才能看到举世闻名的庞贝遇难者人形石灰像。
1953年,4位英格兰人凝视着神秘的图像,即所谓的第51号照片。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不过就是一张显示一个黑色x形状的照片。
但是,他们当中的3个人因为弄清了这张照片的真实情况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地球上基本生命单位DNA的形状。这个发现为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带来了荣誉和财富。而第4个人却被遗漏了,可是拍摄那张照片的就是这个人。她的名字叫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费城化学传统基金会历史学家玛丽·埃伦·鲍登说:“她也应当获奖。如果没有她的照片,其他3个人不可能研究出这个结构。
”富兰克林被遗漏有原因之一在于:在决定授予诺贝尔奖之前4年,她就死于癌症,而诺贝尔奖是不能颁给已逝者的。但是,学者越来越怀疑:富兰克林不仅被疾病夺走了生命,而且被竞争对手夺走了荣誉。与她周围的那几名男性共事者一样,她也是第一批了解DNA的人之一。
1967年,霍尼韦尔公司提起诉讼,声称斯佩里一兰德公司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侵犯了其对计算机技术的专利权。
当法官裁决霍尼韦尔一方获胜,并承认其对阿塔纳索夫一贝里计算机拥有的权利那一刻,艾奥瓦州立大学数学和物理学教授约翰·阿塔纳索夫实质上成为计算机之父。如果真有一个人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荣誉揽于一身,这个人就是阿塔纳索夫,这项技术无疑建立在数十年的小成就的基础上。早在18世纪30年代,伦敦的查尔斯·巴比奇就设计了一台“分析机器”,能够处理算术和代数运算(还有一个很棒的功能:它能将结果打印出来)。
1936年,一个后来协助破译纳粹德国密码“爱尼格玛”的英国人阿兰·图灵意识到,运算法则——实质上是数学问题蓝图——能够被机器应用来记录步骤。今天的计算机存储算法程序来执行有数百万步骤的运算。
决定是谁缔造了因特网就意味着要决定它诞生于何时。它是否早就孕育在利克利德的心里?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曾描绘过一个“庞大的网络”。抑或是蕴藏在拉里·罗伯茨这位利克利德推荐来指导网络建设的科学家的才华之中?
许多科学家很早就致力于将计算机连接起来。两个核心概念的出现使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网络成为可能。第一个概念使因特网具备基础技术,能够将如电子邮件这样的数据分解成小的“信息包”,发射到一个分布式网络中,从而避免拥塞和失败的路径。20世纪60年代时有三个实验室在独立研发这一概念。第二个进步使因特网拥有一种叫做“传输控制协议”(TCP)的通用语言。该协议允许数据能够穿过不同类型的网络。
文特·瑟夫和罗伯特·卡恩1974年即勾勒出TCP的雏形,是迄今唯一赢得被称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的因特网先驱。这一点使这两位拥有获得因特网缔造者这一头衔的资格,但是瑟夫和卡恩却认为,因特网是诸多努力的结果,有的是协作完成,有的是独立完成。
现在,很少有人不知道博客,也就是网络日志的简称。
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发布更新的日志,博客有很多起源,其中还包括新闻用户组,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页在因特网上大行其道的时候,个人博客才崭露头角。究竟谁拥有“首位博客”的桂冠?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猜测的题目。1994年1月,斯沃思莫尔学院传媒专业的学生贾斯廷·霍尔创建了一个名为“地下”的在线日志。那时候网络搜索引擎还没成形,在这个频繁更新的日志上面,霍尔和别人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且推荐网站。
就我们所知,即使算不上鼻祖,霍尔也是开风气之先的最早一批博客中的一员。但是霍尔却拒绝被称为博客先驱。他认为:“博客是一种民主形式,所以它应该有很多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