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数据造假?针对打脸的打脸

作者: 果壳

来源: 果壳问答

发布日期: 2015-03-03

本文针对柴静《穹顶之下》数据造假的指控进行了逐条反驳,指出原文中的逻辑错误、数据误解和概念混淆,并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支持。

问题:这篇针对柴静《穹顶之下》数据造假的打脸文,说的都对吗?

文章截图。链接见

http://mp.weixin.qq.com/s?

__biz=MjM5ODkxODQwNQ==&mid=203931928&idx=1&sn=adb1bc2712ea070a164b101b2a5b8476

请长按复制到浏览器,下同)

回答:

抛砖引玉逐条反驳~

1.这个不算科学问题吧,算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pm2.5确实是现在我国雾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静这么说是有逻辑的。倒是那个知乎答主太处女座了(此处涉及歧视)~

2.你不带别人换电池的么?也说了标配没有电池,就不带别人再配么?太小看PKU的科研经费了!

3.我上一次见这种膜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记得是白色的,另外柴静在视频里解释的很清楚上面吸附的黑炭有哪些危害了,而且黑炭现在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去年开一个

会的时候,好几个报告都是关于黑炭的。

4.这是一个纪录片或者是媒体宣传,不要以发表文章的要求来要求采样过程好么?

5.首先,我从文章里看不出这两张图上中国地区污染程度的明显区别,直观地看就是都很严重~至于为什么只放中国地区的,这也很好理解啊,柴静说的本来就是中国啊~难道

因为东南亚也有就可以觉得中国无所谓?

6.我特地去视频了看了一下清晰版的图,这张图表达的应该是2005到2009年三种情况的死亡(不知道是人数还是率)增长百分比,图上的曲线应该是对这些年死亡增长百分比

的拟合~不过右边的公式里x的值是什么,我确实不知道,我估计应该是把2005~2009这几年折算成了数字1,2,3,4,5(仅仅是推测)~这样把05年最为x=1带入的话似乎也就基本

符合图上的情况了。所以,很可能是写文章的人真看不懂数据图而已。

7.如果关注过pm2.5源解析的朋友应该会作者最后列出的表很熟悉吧~

以下摘录自师太很早的文章了,@大脸撑在小胸 的微博

“论文中说,北京地区PM2.5的6个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

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

气溶胶,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

25%和26%。

首先,请大家注意,这6个来源中,有一个叫做“二次无机气溶

胶”,占26%。

直接进入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这叫“一次气溶

胶”,它们在大气中并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会与紫

外线、臭氧等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

也就是说,在二次无机气溶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汽车尾气

经过二次反应后生成的,这一部分同样也属于汽车尾气的贡

献。

王跃思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中,一般至少有一

半以上是由汽车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

上一次气溶胶中汽车尾气的3%(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共4%,

论文中说明汽车尾气为3%),就是16%以上。”

所以,是作者自己无知吧

8.这个我不太懂~不评论

9.对这类计算不太擅长,但是微博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过这个计算上有问题,同时对于CH和CO2两个概念,作者也有混淆的嫌疑~这条期待有人好好讲一下

10.如果作者列出的数据属实,那柴静的图里确实多了一个0,这可能是工作失误,因为她所有的都多了个0……但是作者后面提到的pm2.5的问题,我没见柴静在这张图里有提及

啊,图里另一个Y轴提的是排放量……作者用心之险恶……额~

好了,时间有限,滚回去写基金了~请更专业的人士前来吐槽~

ps,这篇回答至今挂在某网站相关问题的最高票上~欢迎大家去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另外顺便支持里面两个质疑这个回答的答案~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没错,但是这种诛心的东

西,还是少写写吧~

UUID: 01272492-deae-4279-81be-1e51fd1ed62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3-03_《穹顶之下》数据造假?针对打脸的打脸.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