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人们怎么表达“duang”啊“biu”啊这些没字的音呢?
回答: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同音假借,另一种是新造形声字。同音假借,就是选一个同音字,让其多表达一个词。新造形声字,需要选择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般同韵即可,声母上发音部位多数是相同的,而发音方法就可以不一样了)作为声旁,新造一个字。这种字也可能偶然地与之前已有的字重合,所以其实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界限也不是泾渭分明的。
具体到[duang],我个人没有查到读这个音的字。没查到是很正常的,这和古音的分化有关。今天声母为汉语拼音方案的
[d]、[t]、[n]的字,在上古被称为端组字,这组字的字音在从上古向中古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其中的二、三等字与它
分了手,独立出了知组字,这是今天汉语拼音方案声母[zh]、[ch]的来源之一,它们后来与章、庄二组字甜蜜地生活到了一
起;而端组的一、四等字则茕茕孑立,成了我这样的单身狗。而古舌音拼[uang]的基本上是二等字,属于分手告别的那一
系,中古以后都被分化到知组,现在都读[zh]系声母了。所以想从汉语直接找一个[duang]的同音字来假借,恐怕很难找
到。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做个游戏,一定要给它造个字的话,大概要走形声字路线了。基于前面说过形声字造字的原则,我个
人倒是建议借用“
噇
”这个字(现在读[chuánɡ],表示大吃的意思,应该有很多网友的方言里有这个词)来表示[duang]
这个词。
这个字的形旁“口”是汉语表拟声词的字最常用的形旁;声旁“童”是定母东部字,很多定母字(比如“定”本身)现在的声母就
是[d],符合了我之前所说的声母发音部位最好相同的原则;很多我们熟悉的从“童”得声的字,其现在的韵母也是[uang],
比如“撞”、“幢”等,一方面符合了我之前所说的形声字同韵(与古音同韵和与当时口语同韵都可以)原则,客观上也便于人
们来秀才识字认半边地读;而对我们今天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字形本来就存在,所以不需要计算机更新字符库就能输入
和显示。事实上,如果由古人来造这个字,依据前文所述取声旁的原则,古人也很有可能会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当然
了,这个造字只是我一时的游戏之言,实际上文字是需要以社会性为基础的,而[duang]、[pia]这一类的拟声词由于在书
面语中词频极低,如果要新造一个字,客观上讲意义有限,而使其为社会所接受又需要一个过程,但对词频如此低的字恐
怕没有谁会有推广的动力,所以实际上其实一般很少考虑真的为它们造一个字的。
别的回答中有人问古人会不会用
反切
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没有在古籍中看到用反切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的。其实古
人跟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古代没有计算机,也就不存在一个字打不出来的问题;又没有今天这样严格的汉字规范化运动,
所以古人写已经存在的字时尚且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发明创造才能(
比如“回”字在古代就存在不下三十种写法
),更何况遇
到还没有的字了,此时不开脑洞,更待何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