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电影市场上,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狼图腾》票房大卖,在无数文学作品、励志读物里出现的“狼群战术”也亮相于大银幕。然而实际上,狼群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铁血军团,狼也没有那么喜欢群居生活。尽管鼓吹“狼性”的《狼图腾》小说已在国内畅销多年,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大多数欧美国家,狼一直是凶残、狡诈的代名词,只有“团队精神”这点备受推崇。
全世界的狗都是狼的后代,它们当年能够被人类驯化、成为最听人话的动物朋友,就离不开狼的这种群居性格(对比一下独来独往的喵星人)。很流行的说法是,主人在狗眼里,就像是狼群的头狼一样。在许多描写里,狼群数量众多、等级森严,在威猛狼王的带领下密切配合,无往不胜。
笔者小时候,甚至还在文摘上看过“漫山遍野的狼群”咬死一整营荷枪实弹的士兵这种故事……母狼一窝能生5、6只以上的小狼,小狼成长很快,要把它们喂养长大就需要夫妻双方、年长子女或者其他伙伴的共同努力。在食肉动物中,狼确实是比较喜欢群居的。然而传说中多达五六十只、上百只的狼群,从没有野外观测证实过。
在大多数栖息地的大多数季节里,狼都是一夫一妻成对生活,加上2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幼崽才形成了10只左右的“狼群”。(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产动画片里的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反倒更接近狼群的真实状态呢……)有时候,几个家庭共同结伴生活,成年狼的数量达到6、7只,相互密切配合。但其中通常只有一对夫妻会生育后代,以当父亲的公狼地位最高,这就是传说中的“狼王”和“狼后”。
只是除了能够生儿育女、多吃多占,狼群中的优势夫妻并没有太多特权,而其他狼也没有像人类社会里那样,被划成“三六九等”。以放弃生育权来换取更高的捕猎效率、更多的食物,是这些“低等级狼”的一种生存策略。如果大家都生一窝小狼,恐怕就得一起挨饿了。
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夏季,狼们除了偶尔捕食野牛、野猪、马鹿之类的大型猎物,大部分食物来源还是羚羊、鹿崽甚至野兔、鼠类、青蛙等小型猎物,甚至还会吃些植物根茎、野果之类的来填饱肚子。BBC自然纪录片《冰冻星球》中,冬季加拿大森林中的狼群捕杀北美野牛。较大的狼群共同出击可以节省体力、提高捕猎成功率,也能更高效地分享宝贵的食物,对整个物种的生存有利。
真正规模较大的狼群,通常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森林、草原的冬季,一般由好几个家庭组合搭伙而成。即便如此,20只以上的狼群就已经算很大了,可信的最高记录是42只。在寒冷而食物匮乏的冬季,较多的狼集体行动,更有利于发现和捉到猎物——正所谓“凛冬将至,独行狼死,群聚狼生”。但这样的大狼群通常属于临时组队,以人类的标准看称不上组织严密。
而且即便有这么多狼,放倒一头近1吨重的成年雄性北美野牛也差不多到极限了,要想达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境界,只能是艺术夸张。非洲野犬和亚洲的豺(红狼),是犬科中真正的团队作战高手,不过它们在分类上并不属于“犬属”,跟狼和狗的亲缘关系稍微有点远。实际上,犬科动物中最擅长团队作战的不是狼,而是纪录片中经常上镜的非洲野犬(俗称三色犬)。
它们的群体一般都有4~5只以上的成年野犬,超过10只的也不少见,而且是长年一起生活。非洲草原上数量众多的羚羊群、斑马群,为非洲野犬提供了充足的猎物,但非洲野犬体型较小(一般不超过25公斤重,比北方的狼小得多),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制服它们。凭借卓越的战术、超强的耐力,非洲野犬的捕猎成功率在非洲食肉猛兽中高居榜首,超过猎豹和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