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安度过春节——出行安全指南

作者: 毛球控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02-22

本文介绍了春节期间出行和饮食安全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冰面玩耍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方法,以及酒驾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该来的春节总是要来的。翻山越岭,你一路颠簸啃着泡面和火腿肠回了老家;一进家门,你妈逼你赶紧穿好秋裤去结婚;街上放炮,噼里啪啦吓得你和你家狗一起满屋乱窜……压岁钱家长替你保管了,熊孩子翻出了你藏好的手办,吃剩的年夜饭祸害了你接下来两天的餐桌。

但说真的,这些还都不是最惨的。每年过节时,由于大量采购食品、亲朋好友聚餐、外出旅游家中长时间无人等因素,春节也成了一些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为了让大家平安度过春节,我们将从出行和饮食安全两个方面,列举了一些春节期间常见安全隐患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在本篇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在冰面玩耍、行走的注意事项和不慎落水的自救方法,以及过年离不开的一个话题——酒驾的危害。

冰面玩耍,小心落水。

隆冬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面都会结冰。这是,很多人喜欢的冰上运动就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因此在春节期间,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冰面意外死亡。2002年,呼和浩特市3名在冰面上玩耍的儿童落水,附近的26名年轻学生手脚相连,在冰面上排成人肉绳索匍匐前进,希望能挽救两名儿童。结果导致冰面彻底崩裂,18人落水,2名学生及1名儿童不幸溺亡的惨剧。在冰面玩耍、行走和垂钓,是导致落水的3个主要原因。

无论是自救还是救人,除了热血外更需要了解以下几个事实。

首先要记住,永远没有绝对安全的冰面。无论冰面看起来多么坚固,无论你如何经验丰富,在踏上冰面前都要仔细考虑是否值得冒险,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和身体准备。提前通知家人或朋友自己的去向,穿颜色鲜艳或有反光条的外套。野外远足者要将备用的衣服装在防水袋中,用绳索拖在身后。临时穿越冰面时,则最好能横握一根结实的木棍。

对于冰面大致的安全厚度,常年与冻得硬邦邦的苏必利尔湖为伴的明尼苏达州政府给出了一个粗略的指导意见(以新冻结的冰面为准)。下图,左起第一个冰面厚度左边为5cm及以下,不要站上去;第二个为10cm(4英寸)左右,适宜冰上运动及垂钓;第三个为12cm(5英寸),已足以行驶雪地摩托。

除了厚度外,冰的颜色、质地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浅灰或黑色:0℃左右新冻结的冰面,脆弱不堪;白色不透明:如履薄冰说的就是这种,冰层中充满气孔,做刨冰还不错;灰黑云朵状:黄河凌汛时河面到处都是这种冰,看起来很厚,踩下去要命;蓝色透明:结实的冰面之一,如果足够厚就可以行走;绿色透明:完全没有杂质或气泡,是最结实的冰。

除了对冰面的判断,冰面周围是否有流水(什刹海冰场现在的水冰一体就不太安全,因为流水会在下面不断削弱冰层),冰面是否有积雪(雪可以充当绝缘体的角色,保持局部温度,所以它所覆盖的冰一般都较薄),还有天气是否足够寒冷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最终形成的冰面可能并不想看起来一样平整且质地均一,很有可能前脚还是十几厘米厚的坚冰,后脚就踩到了冰窟窿里。

如果不懂得到如何判断这些情况,不会游泳,也不了解冰层下的水文情况(是否为活水,水的深度等),那就最好还是不要走到冰面上了。

万一你就自信满满地踩了上去,然后咔嚓一声掉冰窟窿里,怎么办?如果不幸落水,这时,要分两种情况:假如附近有人,那你最好是扒趴在裂口边缘呼救,不要胡乱挣扎甚至离开裂口边缘,只要等待报警救援即可;假如周围无人或者天气气温恶劣,水极为寒冷,则必须尽快自救,以免陷入低温症。要知道,人体在0~4℃的冷水中暴露不到半小时内就会失去知觉并最终溺水而亡。

首先落水者应保持镇定,找一块冰层最厚的地方,然后将裂口附近易碎的冰块掰掉(用从泳池里浮上岸的动作单手压即可)。待没有碎冰后,将双手前伸,尽量将上肢趴伏在冰面上,然后双腿拍水,将上半身送出水面,最后只要顺势在冰面翻滚将下半身带出即可。此时切记不要站起以免再次压碎冰面,只要继续像熊猫一样滚啊滚的往岸边去就好了。

对于会游泳的救人者来说(要是不会游还是别去了,不然还得别人来救你),第一要打电话报警。第二,千万不要学呼和浩特事件中的人肉绳索。最后“只”死了3个,是因为出事地点离岸边较近,所以后来落水的十多人能有机会游回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三,无论如何都不要接近落水者3米之内,必须如上图那样伏在附近的冰面并用绳索、树枝等间接实施救助,而且也不要将绳索绑在身上,以免落水者慌乱挣扎将救助者也拖下水。

酒驾,害人又害已。然后说说春节绕不过去的一个坎——酒驾。我国大陆地区目前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在300人左右,是大陆男性居民和城市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81.3%的死者是事故中当场死亡,伤后7天内死亡者则高达98%。据统计,驾驶措施不当、疏忽大意和超速这些人为因素在主要事故原因中分列前三位,同时也占到事故死亡原因的72%。

这三个原因都与驾驶员的精神和生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而酒驾(毒驾)和疲劳驾驶则是导致驾驶员状态失常的主要诱因。

罪魁祸首——酒精让你脑子不好使。

清华大学碰撞实验室进行的模拟测试表明,在喝了一罐啤酒(普通听装)后,经验丰富(10年左右)的老司机的制动反应时间从饮酒前的0.5~0.7秒,变成了1.05~1.3秒左右;60km/h时速时的制动距离多了50米,有些测试者甚至达到119米——未饮酒时仅为30~50米。

相关医学研究也表现,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20mg/100mL时(半瓶啤酒),驾驶者的反应时间延长;酒精浓度达到50mg/100mL时(2~3瓶啤酒),因亢奋反应时间逐步缩短,但错误反应次数显著增加。研究表明,被试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受酒精浓度影响较为明显,会随着酒精浓度上升而不断下降。

上表前两行是兴奋期,中间两行是失调期,最后两行则是昏迷死亡。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大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为酒后驾车,大于80mg/100ml则为醉酒驾车。通常,只需喝半瓶啤酒,甚至一口40度的白酒,即可达到酒后驾车的标准。

车内:位置不同,伤亡情况各有不同。在车祸中,受害者分为车内人员与车外人员两类。先来说说车内人员。

以下图为例,在事故发生时,处于最安全的驾驶区内的人员依然会被前挡风、仪表板以及方向盘直接撞击,轻则破相,重则引起额面部开放性骨折;而心肺器官及动脉血管,肝肾器官等由于减速运动和直接撞击,则会出现挫伤和破裂;颈椎则会由于突然的加减速,出现椎关节脱位和后韧带撕裂。安全带虽然能防止乘员飞出去,却依然会由于压迫胸腔而造成皮肤挫伤、内部器官破裂以及肋骨、腰椎骨折等。

此外,由于脚踏板卡嵌导致的脚部肌肉剥离、下阴部撕裂或下肢粉碎性骨折、脱位的也不在少数。

而对于号称“死亡之座”的副驾驶乘客来说,不仅驾驶座的一切伤害都会一点不少的落在自己头上,而且由于没有方向盘的支撑,即便系了安全带头部也会遭受更猛烈的撞击,在事故中立即死亡和受危重伤的比例达到了64%。你说那我要是干脆不系安全带呢?

那恭喜你,你会和肉弹一样直接撞碎前挡风玻璃,飞出十几米后瞬间一命呜呼(春晚小品中不系安全带的潘长江就可能碰到这个问题)。而在小型车与大中型车辆的碰撞事故中,驾驶员会本能地向自己方向打舵规避危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遭受撞击的右侧车体和里面的一切东西(肯定有你,跑不了)会被瞬间碾碎。

那坐在后排呢?

对后排乘客来说,由于既没有仪表盘,大部分人也没有或者想不起来系安全带,而车座的后挡板通常是坚硬的金属或易碎的塑料,所以除了同样遭受颈椎损伤外,颅骨、下颌部还都有可能发生骨折。被撞击后又会因缺乏束缚飞起撞到车顶,引起颅底骨折和脑出血。后排乘客的下肢会经常由于撞击力导致骨折或脱位。如果车体发生形变断裂(几乎是必然的),对四肢造成切割伤甚至撕裂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前排座椅碎裂或其他物品侵入后形成的穿刺伤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最后就是和副驾驶一样,后排乘客直接飞出去的也不少。

所以说,选择乘坐酒驾者的车,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出于安全需要,欧美商业用车一般不允许副驾驶位坐人,后座则强制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车外:无辜路人被牵连。而比这些主动作死更糟的,就是大量莫名其妙被牵连的路人。醉驾后连撞路人造成群死群伤事件的新闻屡见报端。

对行人来说,面对这些马路杀手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被撞的行人最常见的就是下肢粉碎性骨折,之后由于冲击力被车头铲起,往往被甩到前挡风上,形成头部和躯干的淤血及骨折,大量内脏器官破裂,同时伴有发动机罩造成的灼烤伤。行人在滚落后,又经常被来不及刹车甚至根本不刹车的司机碾压,形成皮肤肌肉撕裂,器官组织破裂溅出,深部粉碎性骨折等。

如果肇事车辆底盘较低,行人通常还会遭受拖行,导致身体大面积挫伤——对此时还未死亡的受害者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恐怖。

春节虽然年年见,但人只能活一次。虽然上面的内容听起来有些吓人,但只要有正确的知识和多一份的严谨,就能让假日风险远离我们。在下篇中,我们还将继续介绍春节期间可能出现的饮食安全问题,敬请期待。

UUID: 62e819db-8f3c-49fe-8b23-194de8c52b3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2-22_如何平安度过春节——出行安全指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