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与瘦:肉的那些事儿

作者: 艾晓騧

来源: 博物杂志

发布日期: 2015-02-19

本文详细介绍了肉的种类、部位及其脂肪含量对口感和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中对肉类的烹饪和命名方式。

春节里,各种聚餐,又到了吃肉的季节。关心体重的吃货们对肉总是又恨又爱,因为喜欢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是人类的本能……其实,每种肉、每个部位的肉都是胖有胖的道理,瘦有瘦的哲学,就连吃到嘴里的口感,也深受胖瘦的影响。

肉,发自肺腑地不爱吃的人恐怕不多。这许是人类进化出的本能——因为相对蔬菜、水果、粮食等植物性食物,肉类提供的热量最高,吃肉是人类获得能量最有效的方式。如果翻开全人类博大而精深的食谱,肉菜肯定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并且往往都是“横菜”。

新鲜的生肉都是红白两色:红的是肌肉,也就是俗称的瘦肉;白的是脂肪,即肥肉。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组成了肌纤维,N条肌纤维叠在一起,就形成了肌肉束,也就是我们吃肉时经常塞住牙缝的肉丝,肌纤维束们垒在一起就组成了肌肉。肌肉中富含血红蛋白和铁,所以颜色发红,而且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当今很多人爱吃肉却不喜肥肉,也难怪,吃白花花的肥肉就等同于吃油脂。这个油脂是饱和性脂肪酸,对于“三高”人群和爱美的女性,唯恐避之不及。但肥肉并非一无是处,如果经过长时间炖煮,尽管形态依旧,但里面的饱和性脂肪酸已经转化成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增肥,还对人体非常有益。

肉有着特殊的香味,而且每种肉的香味还不一样,比如羊肉有膻味、猪肉有腻味,这些特有的气味都是出自脂肪。可能你会问,那瘦肉怎么也有味呢?其实,再瘦的肉也是有脂肪的,只是肉眼不容易看到而已。只有像兔肉这种脂肪含量极低的肉,做熟后才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厨师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兔和什么肉炖,就是什么肉味”。

肉也分胖瘦——里脊比五花肉瘦,因为肉在身体不同的部位,承担不同功能:肌肉主要负责固定骨骼、掌管运动;脂肪储存能量、保护内脏。所以,动物四肢和肩背这些经常活动的部位,要比腰腹等不大活动的部位“瘦”。但也有例外,比如关节周围的肉,因为要起到缓冲作用,脂肪含量就会相对高,常用来煲汤的棒骨便是如此。

除了部位差异,不同种类的肉也有胖瘦之别。小时候我们形容猪都爱说“肥猪”,除了它体型比较肥胖之外,肉确实较肥。猪肉是常吃的肉类中,平均脂肪含量最高的,大约有29%,再往下排就是羊肉,然后是牛肉、鸡肉,脂肪含量最少的是兔肉。

猪肉是多数中国人最常吃的肉,要不猪肉涨价牵动了不少国人的心呢。猪肉的肌纤维较为细软,其间多混有脂肪,哪怕是全身最瘦的部位——里脊也不能幸免,虽看不见里面有脂肪,但它却比牛的里脊要肥20%。

羊再怎么肥硕,也比不上猪,羊肉脂肪含量大约为24%。羊只吃草,所以摄入的脂肪量就比猪低,而且羊肉的肌纤维中,还富含一种可以加速脂肪分解的氨基酸——肉毒碱,会减少脂肪在肉中囤积。如今,人们利用肉毒碱的这个特点,将它制成减肥药,便是时下很火的“左旋肉碱”。

牛肉的瘦是天生的,因为它的肌纤维较粗,占据了肉中的绝大部分,把脂肪挤到只剩12%。牛肉的肌纤维中,富含一种叫肌氨酸的氨基酸,民间常说吃牛肉可以长劲,正是因为它。肌氨酸是肌肉运动的能量之源,可以补充运动中消耗的三磷酸腺苷(ATP)。运动员长期食用牛肉,正是因为它对肌肉和力量增长特别有效。

鸡肉的平均脂肪含量是6%左右,其实本可以更低,都是鸡皮拖了后腿。鸡肉的脂肪绝大部分都存在鸡皮中,像很多人喜爱的翅中,就是被厚厚的一层鸡皮包裹,脂肪含量高达22%,而去皮的鸡胸、鸡腿,脂肪含量只有1.2%,如果想减肥又馋肉的话,是不错的选择。

兔肉算是肉中的另类。能跑善跳的兔子,身上的肌肉像健美运动员一般结实,而且其中几乎不含脂肪,仅有的0.4%还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故它有“荤中之素”的说法。另外,兔肉中富含卵磷脂,这可是大脑和器官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大肥肉吃起来特别油腻,可纯瘦肉也未必有多好吃,很多人都觉得它“柴”。这是因为纯瘦肉在烹饪过程中,肌纤维会脱水收紧,失去大量水分的肌肉就变成了结结实实的一坨。不过,有些看起来挺瘦的肉,做熟后依旧软嫩多汁,比如西餐中的牛排,日料中的雪花牛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这样口感的肉并不是因为品种特殊,而是部位决定的。有些部位活动不太多,肌纤维束之间会有一些脂肪囤积,在烹饪时,肌纤维脱水而脂肪却不会,所以整块肉仍保有一定水分,吃起来自然软嫩多汁。

如果把这种肉的肌纤维垂直切开,就能看见它的截面上,布满白色的脂肪斑点,好似散落的雪花,所以它被冠以“雪花肉”之名。有这副长相的肉,虽然猪牛羊身上都有,量却很少,只有脊背外侧的肌肉,才有这样的纹理,算是较名贵的肉。

不同部位的猪肉有不同叫法:排骨、肘子、后臀尖、五花肉等等,我们耳熟能详。但时下流行的西餐、日料中,不同部位的肉名五花八门,光牛排就有菲力、眼肉、西冷、T骨……看菜单简直一头雾水,实在不知道吃的是哪里。

菲力其实就是牛里脊,也叫牛柳,是牛腰背脊椎内侧的两条肌肉,平时运动有限,肌肉纤维很细,所以特别嫩。两条里脊只占了整头牛的3%,物以稀为贵,所以价钱很高。

有里脊自然就有外脊,也就是牛脊椎外侧的两条肌肉,它的前半部分粗大,上下各有一脂肪层,合围成枣核型,中间部分呈大理石花纹。如果看横截面的话,就像一只眼睛,故名“眼肉”。外脊的后半部分只有一层脂肪,相传英王亨利八世特别爱吃这一部位,甚至把它封为“爵士(sir)”,因为脊背肉在英语中叫“loin”,所以这块肉又被称作“sirloin”,音译过来就是“西冷”,也叫“莎朗”。

出自牛的末端肋骨,骨头两侧都附着了肌肉,因为这一段的肋骨横截面就像字母“T”,所以得名“T骨牛排”。T骨上的两块肉大小不均,有时候人们会把较大的一块剔下来单独烹饪,称之为“纽约客”。

UUID: 2bb66601-d1fa-434d-85ae-06d925d3385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2-19_肥与瘦:肉的那些事儿.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