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你咋还没有男/女朋友”这个问题,我们能够找到无数个答案。长相、体型、家境、性格、专业……这些都可能成为左右我们“恋爱天平”的因素。去年年末,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博士生刘金婷和博士后龚平原的一项研究结论,又在这一天平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砝码:研究表明,发生在人染色体5-HT1A基因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几率。
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是否处于恋爱状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表型。我们并不认为恋爱是完全随机的事件。”周晓林对果壳网科学人介绍道:“研究表明,是否处于恋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动物研究发现,提高大脑中5-HT1A受体活性后,大脑中5-羟色胺的释放减少,雌性动物就更倾向于攻击雄性配偶并拒绝雄性配偶的交配请求。”
在人类群体中,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的核苷酸上的含氮碱基可能是胞嘧啶(Cytosine,C)或鸟嘌呤(Guanine,G)。根据这一位点的碱基不同,可以将这一基因分为CC型、CG型、GG型三种。
在前期研究中,周晓林研究小组曾发现,相比于5-HT1A受体基因rs6295位点为CG型或GG型的个体,CC型个体更能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亲密关系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安全和舒适感。“安全的成人依恋风格对于建立和维持恋爱关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预期,比起CG型或GG型个体,CC型个体更可能处于恋爱状态。”周晓林说。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579名河南某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接受问卷调查。谈及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原因时,周晓林对果壳网科学人说:“大学生阶段是恋爱动机强烈且家庭社会压力相对较少的阶段,因此,恋爱状态与基因的关联可能较易被发现。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年轻人开始工作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会敦促年轻人建立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他表示,环境的因素可能会掩盖基因对恋爱状态的影响。
在问卷中,参与实验的学生不仅要诚实回答自己现在的感情状态,还要回答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的问题,包括身高、体重、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个人月开销、宗教信仰等。此外,被试还被要求回忆自己16岁以前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予以评价。这样的信息最终被汇总,用以排除如外在形象、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被试毛囊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发现在579名被试中,基因型为CC型的学生共有361人,其中182人处于恋爱中,占该基因型总人数的50.4%;基因型为CG的学生共有185人,72人处于恋爱中,占该基因总人数的38.9%;基因型为GG的学生共有33人,其中13人处于恋爱中,占该基因型总人数的39.4%。“由于GG型人数较少。
且与GG型的恋爱率与CG型相似,因此,我们将CG型和GG型的数据合并,以提高统计检验效力。”周晓林对果壳网科学人说。这样,CC型与CG/GG型的被试恋爱率分别为50.4%和39%。
“在排除高矮胖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养风格和抑郁症状等影响因素后,5-HT1A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仍然存在。这表明5-HT1A基因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抑郁等因素对恋爱状态起作用。
”周晓林告诉果壳网科学人,“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将成人依恋问卷的亲密子量表得分作为中介变量,中介分析显示,依恋风格部分解释了5-HT1A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我们推测,CC型个体的高恋爱率可能是由于CC型个体更能认知自己的情感状态、更容易亲近他人且更享受与伴侣的交往,从而更容易开始或维持一段恋情。”
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应该被过度解读成一些媒体口中的“你为啥一直单身?都是基因的错”。
研究人员更希望大家能严谨慎重地对待文章中提出的结论。比如,“目前论文仅仅用身高和BMI数值作为对‘外表’的描述是不充分的。”周晓林认为,一个可能的优化方案是引入第三方评分者对被试外形的多个方面进行吸引力评价并带入统计分析。然而考虑到多数被试并不同意自己的外形被人打分,研究者最终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此外,目前的研究也只能排除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无法排除个人性格、情感状态对恋爱关系的影响(虽然性格、情感也可能同时受到5-HT1A基因的调节)。从同一大学选取被试,也无法排除学校侧重领域、学生专业乃至男女比例的干扰。再者,“本研究招募的受试者均为中国高年级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来源、空闲时间、与异性接触机会等都有其独特性。
当这一独特性不再存在时,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系是否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会不会被年龄和家庭压力等社会影响因素的掩盖,目前尚不清楚。”周晓林对果壳网科学人说。
尽管如此,目前的研究结果仍然具有参考价值。“Logistic回归显示,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所能解释的单身的对数发生比的变异量约为1.4%。这表明,单个位点的作用是比较弱的,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基因型来推测个体的恋爱状态。
”对于尚存不足的结论,周晓林对果壳网科学人提供了这样的解读,“但是,考虑到人类庞大的基因位点数目,rs6295位点能够拥有1.4%的解释量,说明该位点的作用值得关注。这个基因很可能与其他基因共同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恋爱关系的形成与维持。”
周晓林透露,未来他们可能将从多个方向扩展这项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直接操纵5-HT1A受体活性、甚至同时考察大脑相关区域的激活程度来考察其对恋爱行为或亲密关系的影响。我们也希望考察在不同宗教文化背景(如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群体(如同年龄段的务工人员)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如青少年期)中,5-HT1A基因与亲密关系是否依然表现出显著的关联。”此外,研究人员还推测5-HT1A基因可能会影响多种亲密关系表型,比如同伴关系、夫妻关系等。
在人类的行为中,爱情可能是最为复杂的情感之一。有无数诗人和歌者传唱它的美好,也有无数的先哲与智者探讨它的奥秘。对爱情与恋爱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一直会有。周晓林教授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形成完整的结论之前,无论你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伴侣,都可不必过分地看重某个基因的力量。在父母带给我们的基因和家境之外,有更多我们可以且需要改变的后天因素,而那些,也许才是收获爱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