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体长20cm左右。因成鸟枕部簇生白色羽毛得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喜闻乐见的象征白头偕老的文学和艺术形象——“白头翁”。北京植物园的白头鹎(摄影:@鹰之舞)。白头鹎的学名种加词sinensis道出了它的主要分布——中国。中国东部除了东北,基本都能看见白头鹎,包括台湾和海南。
这些留鸟在冬天聚集成群觅食休憩,春天则开始占领地盘、雄鸟鸣叫宣布领域并配对,如此循环往复。自成年后便“白头”、每年重新找伴侣的它们也就谈不上“白头偕老”了。
在开阔的林缘、灌丛还有城市公园都能常常见到白头鹎的身影。甚至马路旁与居民区里的树上都时不时能看见一撮“白发”。在南方尤为常见。白头鹎的“白头”部分大小并不是固定的,以繁殖期最大,而鸣叫时蓬开则会显得更大。雌鸟比雄鸟的“白头”范围稍小,且身上羽色相对暗淡一点,一对儿站在一起时才比较好区分雌雄。
繁殖期鸣唱的白头鹎雄鸟,枕部的白色羽毛蓬开显得更大。(摄影:@鹰之舞)。白头鹎的叫声婉转多变,初听它时我对于各种鸟的鸣声几乎一无所知,那时初观鸟,只觉得它的叫声与麻雀很相似,后来观鸟时时见到、听到它,听得多了,便记住了白头鹎的这种很独特的琉璃珠碰撞一般好听的鸣声。
白头鹎一年繁殖1~2窝,北方较冷繁殖较晚,一般都是一窝,南方多两窝。一窝2~6枚卵。
在南方主要是在树上筑巢,北方则主要是灌木里筑巢,巢为草编的碗状编织巢。筑巢是由雌鸟独立完成的,雄鸟则全程跟着,在旁边警卫。孵卵也是雌鸟独立完成,雄鸟也在附近守卫。小小的卵上密布着紫红色的斑点。很多鸟的卵都是有斑点的,不过也有很多是纯色的。我曾做过白头鹎繁殖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红嘴蓝鹊),因而有幸拍到过它的卵和鸟宝宝们。
白头鹎是杂食食性,吃昆虫也吃果实、种子等。
这样杂食的鸟类一般来说都会给新生的雏鸟喂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幼虫,这样雏鸟才长得快,白头鹎也不例外。雏鸟孵出后由双亲共同捉虫来哺育鹎宝宝们。刚孵化一两天的白头鹎雏鸟(摄影:@鹰之舞)。
从幼鸟一孵化,它惊人的成长速度就肉眼可见,不必等上几年,只需要等上十几天,每天都变一个样儿,从光秃秃的一团小小柔弱粉红的小鸟鸟逐渐长出羽鞘、羽毛抽出、羽毛展开羽鞘脱落、体重快速增加羽毛快速抽长、绒毛丰满,到最后从一只仿佛褪色的鹎鹎就成长为一直已经可以看出成年羽色分布的鹎鹎了。
十几天后它们就带着这新生的一身还算完整的羽毛和仍旧能明显看出雏鸟特征的黄嘴角从巢里离开,在附近的树枝上学习飞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完全独立了。羽毛基本长成、即将出巢的白头鹎雏鸟(摄影:@鹰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