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小脚趾甲里的秘密
先来做一个测试吧:低头看看你的小脚趾,趾甲外侧是否多出一小块?(或者说趾甲裂成大小两瓣,若长时间不剪,裂出的趾甲尖还会挂住袜子。)如果是,按照传说,你就是六百多年前“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实际上,光从小脚趾甲来判断缺乏科学依据,但那场大迁徙,却实实在在发生过。
今天,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却曾一度荒无人烟。
民间相传,明朝的开国大将胡大海年轻时曾在河南乞讨,由于受到当地人的辱骂怀恨在心,功成名就后,便想去河南报仇雪耻。朱元璋批准他只可杀“一箭之地”。谁知胡大海一箭射中雁尾,大雁一飞千里,胡大海也一路向北,杀得河南、山东一带几乎没了人烟。虽是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中原人口萧条的事实。
元朝末年,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水旱灾害和蝗灾瘟疫接连发生,紧接着战乱四起,人口大量减少,甚至出现了“禾不入土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而此时的山西则截然不同:由于有太行山、吕梁山等天险作屏障,中原的天灾和兵祸几乎没有波及到这里。加上外省难民大量流入,山西成为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解决河南等地人烟稀少的问题,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这些地方垦荒,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移民浪潮。
这次迁徙被后世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但并非只将山西洪洞县的人口迁走,而是以此地作为集结中转的枢纽。洪洞县位于晋南平原,农业发达,并且处于交通要道上,自古以来就设有驿站。当时,洪洞县的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贯通南北的驿道就从这棵大槐树的树荫下穿过。迁徙开始后,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将老百姓集中在大槐树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
这些迁民上路后,忍不住频频回头,直到再也看不见那棵大槐树为止。洪洞的大槐树便成了家乡留给迁民们的最后印象。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尤其对于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这种强制移民是最难以接受的,因此迁徙途中逃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防止迁民逃跑,官兵们想尽办法,由此衍生出许多传说。据说,迁民们长时间被反绑着双手上路,胳膊逐渐麻木,后来大都喜欢背着手走路,他们的子孙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路上若需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解开手,我要方便。”久而久之演变出上厕所的新叫法:解手。另外,还有一个“小脚趾甲”的故事流传很广。据说,官兵用刀斧将迁民的小脚趾甲劈成两瓣以作标识,用来防止逃跑,伤口愈合后留下了一道疤,并遗传给了后代,只要是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往往有一只脚的小脚趾甲是两瓣的,于是民谚相传:“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其实,伤疤并不能遗传给后代,至于现在很多人小脚趾甲分两瓣,只能说明他们在遗传基因上有某些共同点,并非源自大槐树。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早期,大槐树移民共进行了18次,从山西迁出上百万人,主要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一带。到了清末,移民的后裔已遍布全国,许多家族的族谱里都清楚地记录下这段历史。大槐树移民使中原地区恢复了生机,人口分布也更加合理。与此同时,山西的一些风俗随之传播到各地。例如寒食节吃冷食、蒸面燕,原本是山西人为了纪念先秦晋国名臣介子推的习俗,随着移民来到山东和安徽,便也在这些地方流传开来。
小脚趾甲分瓣的特征,在医学上被称为“瓣状甲”。一只脚、两只脚的小脚趾甲分瓣的都有,大部分人会在5岁以后显现出来,对健康没有影响。目前对瓣状甲的基因研究还很不充分,但调查表明它应该跟黑头发、双眼皮一样是“显性遗传”的,父母一方有瓣状甲就很可能遗传给子女。至于“小脚趾分瓣”才是“正宗汉人”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表现。
实际上,就像世界上其他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汉族也并不是一个纯血统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