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特洛奇迹:《冰与火之歌》中的城市与建筑

作者: 何全

来源: 博物杂志

发布日期: 2015-02-09

本文探讨了《冰与火之歌》中的维斯特洛大陆上的城市与建筑,分析了这些虚构地点与现实世界中的历史建筑之间的相似性,如绝境长城与哈德良长城、君临城与君士坦丁堡、凯岩城与直布罗陀要塞、旧镇与亚历山大港、赫伦堡与巴士底狱。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乔治·R·R·马丁在创造这些奇幻地点时的灵感来源和文化背景。

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近日在国内网络上恢复播出。这部由著名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剧集,以浓郁的中世纪风格广受追捧,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维斯特洛大陆”上的许多城市、建筑,都能找到现实的影子。

在《冰与火之歌》故事发生的“维斯特洛大陆”,国王死后全国陷入内战,各大领主竞相称王,争斗不休。但在王国的北方边境,却有一群黑衣汉子对此置身事外。这支部队不效忠任何领主,惟一职责就是守卫脚下近500公里长的“绝境长城”。他们认为,坚守长城是为了挡住凶悍的北方蛮族南下劫掠,并以此作为毕生使命。他们不屑了解长城之外的蛮族如何生活,同时也忘记了这道魔法筑就的长城,其实是为了抵御更可怕的入侵者。

作为一个现代人,《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当然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据他亲口所说,绝境长城的主要原型,是古代不列颠岛上的“哈德良长城”。两千年前,不列颠岛上还没什么英伦风情,而是“蛮族”凯尔特人的家园。公元1世纪,罗马军团攻占了不列颠南部,却无力继续征服北部高地上的凯尔特人了,还经常被其劫掠。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下令修建一条防线以解决边患。

几年后,一道118公里长的城墙便矗立在了英伦荒原上,成为帝国的最北边境。

在罗马人看来,哈德良长城是“文明”和“野蛮”的分界线,那些野蛮人无法同化也无须了解,只要把他们挡在墙的另一边就行了——故事里绝境长城上的守夜人,也一样是这种思维。从此直到罗马帝国崩溃的三个多世纪,哈德良长城将不列颠岛一分为二,让长城南北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长城以南吸收了更多罗马文化的滋养,成为后来的英格兰;而北部仍以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为主体,形成后来的苏格兰。

建于近两千年前的哈德良长城遗迹。这道砖石城墙将不列颠一分为二,成为“文明”和“野蛮”的分割线。长城在罗马帝国末期被废弃,但仍有大段城墙和堡垒保存至今,与今天英格兰、苏格兰的分界线也相去不远。

《冰与火之歌》中的绝境长城位于维斯特洛大陆北部,城墙高达210米,是靠魔法力量建造起来的巨墙,如同一座冰山,将北方的蛮族和鬼魅挡在墙外。

正如剧集名一样,《冰与火之歌》小说头几部的主题就是“权力的游戏”,而权力斗争漩涡的中心就是王国首都“君临城”。这是座数十万人口的繁华都城,铁王座所在的“红堡”和宗教圣地“贝勒大教堂”都坐落于此,港口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船,陆地和海上都有完善的防御设施。所有这些特征,像极了中世纪的历史名城——君士坦丁堡。

公元4世纪,庞大的罗马帝国几近崩溃。为维护统治,君士坦丁皇帝在经济发达的帝国东部另建新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久后东西罗马分裂,君士坦丁堡就成了东罗马、也就是史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书中的君临城围绕三座山丘而建,君士坦丁堡则号称有七座山丘,这是向“七丘之城”旧都罗马致敬。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比罗马更优越,它位于亚欧大陆交界处,扼守地中海商道,海陆交通都很发达。

建城后将近千年时间,君士坦丁堡都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建有巍峨的皇宫、赛马场和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但这颗明珠也受到周边各族的窥伺,为此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极为完善,建有两重城墙,历史上多次抵挡住了强敌攻打。直到拜占庭国势转衰,它才先后被西欧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并改名伊斯坦布尔,今天仍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小说第二部的“君临保卫战”,几乎就是君士坦丁堡历次守城战的综合版。

君临城是维斯特洛的首都和宗教中心,航运发达。

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曾是拜占庭帝国都城,东正教的中心。

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里都还没出场的“凯岩城”,存在感却一点不低——因为它是书中重要势力“兰尼斯特家族”的城堡,王后瑟曦、御林铁卫詹姆和“小恶魔”提利昂三姐弟都是在这里长大的。书中写道,凯岩城地下出产金矿,整座城堡则是在一座面朝大海的巨岩上凿刻而成,牢不可破,可谓占尽地利。除了金矿这个“外挂”,凯岩城的其他特征,都很像欧洲著名的直布罗陀要塞。

“直布罗陀”原本是一块巨岩名字,它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扼守着宽仅数十公里海峡——这海峡就被称为直布罗陀海峡,是连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必经之处。整块巨型石灰岩高出海面426米,大约是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海底沉积而成。随着数千万年来非洲板块不断朝亚欧板块靠拢,它也渐渐“长高”。

古希腊人曾把这块巨岩看做世界尽头,传说它是由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搬到这里的。

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经济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它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4年英国打败西班牙,从此占据了直布罗陀,围绕着巨岩建起了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二战期间,实力衰退的英国海军正是在直布罗陀部署了一支舰队,才同时应付了大西洋、地中海两个战场。尽管西班牙至今仍在努力收回主权,但英国的米字旗至今仍骄傲地飘扬在直布罗陀,就像骄傲的兰尼斯特家族盘踞在凯岩城一样。

兰尼斯特家族所在的凯岩城,建在一块高耸的巨石山上。

位于地中海出入口的巨石要塞——直布罗陀。

维斯特洛的发展水平相当于欧洲中世纪,读书写字是高阶技能,文书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学士”来完成。整个大陆的所有学士,都是从维斯特洛第二大城市“旧镇”培养出来的。小说中的旧镇,不仅历史悠久,港口发达,更是全大陆的学术研究中心,学士们的总部“学城”就坐落于此。

城主由“海塔尔(英文意为高塔)家族”代代相传,家族城堡就是一座巍峨的灯塔,塔顶有烈火熊熊燃烧,为迷雾中的航船指路。这座灯塔,简直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灯塔”的翻版。

亚历山大灯塔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座城市就是由著名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钦定修建的。公元前4世纪,大帝英年早逝,其部将的后裔占据了埃及,定都亚历山大港。

在希腊、埃及两大文明融汇下,这里成为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和头号学术中心,大师学者辈出,设有当时最大的图书馆。为给往来船只导航,人们还在港口边建起了一座135米高的灯塔。后来亚历山大港先后被罗马人、阿拉伯人统治,学术研究渐渐臣服于宗教势力,只有灯塔坚守了上千年,直到毁于14世纪初的两场地震。

然而那盏蕴含知识与财富的明灯,依然照耀着幻想世界中的维斯特洛。

《冰与火之歌》中的旧镇学城和高塔,明显参照了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港及其灯塔。亚历山大灯塔曾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所在的亚历山大港不仅是一座繁华港口,还是学者云集的学术中心,甚至超过了之前的雅典。

在维斯特洛大大小小的城堡中,“赫伦堡”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个人见人怕的地方。200多年前,一位暴君耗尽无数民力,花费40年建成了这座富丽堂皇、固若金汤的城堡。可就在完工当日,骑着火龙的征服者从天而降,坚固的砖石毁于龙焰,暴君全家也化为灰烬。小说开始时,赫伦堡几乎已成废墟,只剩下各种诡异可怖的传说。

在欧洲历史上,很少有著名城堡被摧毁后彻底废弃的。不过根据宏伟、暴虐和被毁这几个关键词,赫伦堡或许有点像历史课本中,法国大革命时被攻占的巴士底狱。巴士底狱始建于14世纪,最初是一座军事堡垒,后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堡垒高大坚固,城墙高20多米,设有8座炮台,傲然俯瞰当时的巴黎市区,内部则是阴暗的牢房。尤其是路易十四时期统治严密,动辄抓人下狱,最多时曾在巴士底狱关押了数千人,一时人人谈之色变。

到了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期,统治大为宽松,巴士底狱里的犯人数量剧减。然而平民百姓依旧背负重税,巴黎人只要抬头看看巴士底狱的高墙就来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天,起义市民担心巴士底狱炮台的威力,立即攻打并占领了它。实际上,当时里面只有114名守卫和7名犯人,而且狱长已答应投降了!此后不到两年,巴士底狱被彻底拆毁,连废墟都没剩。

如今只有在《双城记》、《铁面人》等文学作品中,才能一窥它当年的阴森景象。

赫伦堡是维斯特洛最大的城堡,由暴君“黑心赫伦王”驱使无数百姓、战俘花了40年修建。可它落成当日便被巨龙焚毁,成为一片可怖的废墟。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市民攻占了巴黎市区最大的堡垒——巴士底狱。当时这里只关押了7名犯人,但仍被巴黎人视为专制象征和军事威胁。

UUID: 3e3c33eb-1b6c-48a4-8a72-adc58ce97ff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2-09_维斯特洛奇迹:《冰与火之歌》中的城市与建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