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之谜:是蛔虫杀死了大熊猫?

作者: Tommy Leung/文,IvyP/译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02-07

过去30年,肠道寄生虫西氏贝蛔虫成为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家通过研究其生态学,发现蛔虫在不同地理区域间存在杂交,遗传多样性较低,且部分群体已演化出抗药性。研究结果发表在《寄生虫与病媒》期刊上,旨在为大熊猫保护提供帮助。

现在,大熊猫死亡的原因和以前不一样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超过90%的大熊猫都死于饥饿,然而,在过去30年间,一种肠道寄生虫成了造成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种寄生虫的生态学,而这可能会对保护仅存的大熊猫有所帮助,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寄生虫与病媒》(Parasites and Vectors)上。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一种生活在大熊猫肠道内的寄生虫。如果它的数量过多,就可能造成肠梗阻,并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西氏贝蛔虫成虫的卵会随大熊猫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肠道里孵化出幼虫,幼虫会钻入各种身体组织中,引起肠壁、肝脏和肺部炎症以及瘢痕的形成。

在“游历”了大熊猫的多个器官之后,幼虫会回到小肠中发育成成虫,然后大量产卵。这些卵的生命力非常强,能在潮湿的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等待着下一只不幸的大熊猫把它们吞进肚子。由于虫卵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存留如此长的时间,所以大熊猫会被反复感染,其内脏的损伤可以持续几年。西氏贝蛔虫目前是导致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生活区域的不同,大熊猫群体中的一半甚至全部个体都会被感染。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蛔虫的生态学,中国的一组科学家利用西氏贝蛔虫的一系列线粒体DNA标签来追踪蛔虫的地理位置和迁移情况。他们从生活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上,10个不同区域的大熊猫体内收集了西氏贝蛔虫成虫,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山脉存在着地理隔离,但蛔虫的基因库非常类似,说明不同区域的蛔虫之间还是存在着杂交。

研究者推测,可能是一些熊猫去到了旁边的山脉,然后吃进了那里的虫子,并排出了来自原来山上的虫卵;又或者并不是大熊猫,而是虫卵发生了移动——既然这些虫卵能在潮湿的土壤中存活几年时间,所以它们可能依靠其他方法到达另一个地方。虽然科学家们发现,来自岷山的蛔虫总体上来说遗传多样性最高,但是与其他生物相比,西氏贝蛔虫的遗传多样性仍相对较低。

不过这是该蛔虫所属的蛔虫科(Ascarididae)成员的共同特征——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猪蛔虫(Ascaris suum),而不论它们的群体大小和地理分布情况如何。

目前还没有针对西氏贝蛔虫的疫苗,只能依靠驱虫剂来麻痹或杀死蛔虫,以控制其传播。虽然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但一些群体还是演化出了抗药性。加深对西氏贝蛔虫的群体遗传学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如果不同群体的蛔虫之间存在频繁的杂交,那么抗药性基因可能很快就会扩散。鉴于全世界只剩下不到3000只大熊猫,所以我们不应该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UUID: 2d754aa7-cccb-461a-a189-1d8380f58ca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2-07_濒危之谜:是蛔虫杀死了大熊猫?.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