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饥饿难耐到睡不着的人可能要怪他们的基因。在老鼠身上的实验表明,如果负责让进食节律和睡眠周期同步的基因出了问题,就会出现夜食症——进食时间被打乱,导致过度饮食和增重。大约1%-2%的人有此问题,典型症状是半夜醒来、不吃东西就无法再入睡。由于夜间零食通常是垃圾食品、热量很高,因此该症状不但影响睡眠,还很容易导致肥胖。
这一综合征前些日子被归结为进食失调的一种,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而今发表在《Cell Report》上的一项研究育出了一批特殊的小鼠,它们有一个生物钟相关基因被人类的对应基因取代了。当这个基因被沉默时,小鼠吃东西的时间比它们的正常同类提前很多——照理说这时候它们应该还在睡觉。而另一个相关的生物钟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小鼠就睡得比原来更多。
研究者认为这些基因协同作用来确保进食和睡眠保持同步,任何一个基因出了问题都会打乱二者的周期。“深夜报社”已成风俗,但真正备受困扰的人很可能是基因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不把夜食症当成是真的疾病。”美国索克研究所的研究者萨钦·潘达(Satchin Panda)说,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但这项研究能让我们提出许多关于这些周期如何调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