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上下翻飞迎接暴风雨(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海燕,在高尔基笔下是这样飞翔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海鸟中的燕鸥,从名字到飞行技术都很像诗中的海燕,但体型较小扛不住暴风雨。图为小凤头燕鸥。燕子的灵敏身姿,或许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海边的“海燕”,究竟是怎样一种鸟呢?在海鸟中,也有一类名叫“燕鸥”、飞行敏捷的鸟。
但燕鸥属于中小型鸥类,虽然飞行技巧不错,但毕竟是“轻量级选手”,上蹿下跳地迎接暴风雨,对它们来说还是有点勉强,应该不是《海燕》的主角。鹱形目最著名的成员——信天翁。它们的滑翔能力极强,不惧暴风雨,但主要生活在热带和南极海域,而且知名度太高也不会被当成海燕的。在这首诗的俄语原文中,被翻译成“海燕”的那个词,指的其实是鹱(音“户”)形目的鸟。
这个目的鸟类都有点“风来疯”,擅长利用风力滑翔,爱在大风天活动,也以驾驭风浪的高超飞行技巧闻名。从前,出海的渔人还靠观察远处信天翁(也是鹱形目鸟类)的活动来进行风暴预警。鹱形目中确实有个“海燕科”,但这个科的鸟体型实在太小(跟燕子差不多大),在海上距离远了根本看不清。所以,高尔基的诗歌如果是写实,他所写的很可能是一种大型的鹱,而非真正的海燕。
货真价实的“海燕科”鸟类,但体型过小,在暴风雨中难以分辨。过去,鹱形目也曾被称为海燕目,所以将这首诗译成“海燕”也没问题。假如非要一板一眼地翻译成“鹱”,反而有损诗歌的美感。不过这个事例还是能告诉我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全球统一使用拉丁名有多么重要……北半球海域较为常见的灰鹱,翼展约100厘米,每天能在海上长途迁徙近千公里,寻常暴风雨对它们是小Case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可能是它或它的近亲。
(摄影:Robert Roy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