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 · 心系作物 胸怀天下 | 第11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5-01-22

廖红教授长期致力于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植物生理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通过分子标记和根系生物技术改良,培育优质、高产和高效的作物,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她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并荣获多项荣誉。廖红不仅在科研上取得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和成长。

廖红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廖红教授长期致力于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植物生理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PNAS、Plant J和 Plant Physiol等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110余篇。他引超过1200多次。廖红教授的研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荣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及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心系作物,胸怀天下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持续减少和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地球的各个角落有很多人由于粮食减产、极端天气和病虫害加剧而忍饥挨饿——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廖红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廖红就被导师推荐到美国宾州大学根系研究中心学习,“植物90%以上的养分都是依靠根系吸收的,这类研究在美国已经成为非常前沿的方向,但在中国还没有人从事相关研究,”廖红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在导师严小龙教授的引导下,廖红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根系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后始终深耕于根系的生物技术改良研究。

她希望借助科学的手段,控制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培育出优质、高产和高效的作物,从而解决农民广种薄收的难题。

对植物进行根系的遗传改良,让其更高效地吸收营养并非易事。

依照传统方法,科学家会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改变植物性状,并从庞杂的杂交样本中重重选优,但这其中的人力投入和时间成本无疑都相当高昂;高效直接的转基因方法虽能克服传统育种的很多缺陷,却因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和种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流言,始终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面对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方法,廖红选择了第三条路:她尝试通过分子标记对植物基因进行定位,同时结合自己对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理解,定向选择出更优良的作物。

利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和三维重建的方式对根系进行直接筛选,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引入其他物种的新基因所带来的争议。

廖红的研究在学界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她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当时该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在国内外多家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10多篇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取得如此硕果的廖红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是校羽毛球队的“明星”,时常以教师队主力的身份捧得比赛桂冠;她喜欢同别人分享科学的乐趣,也乐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做些科普活动,甚至经常深入田间,举着喇叭和农民面对面交流;爱美的她也喜欢带着自己团队里的女孩子出去郊游,她总说这些才华横溢的青年人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很不容易,希望能让他们在团队的凝聚力中找到归属和幸福。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科研作为职业,廖红笑言,虽然自己早在幼儿园时代就因好奇而拆掉过家里的闹钟,但在当时并没有幻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科学家;直到研究生时代,她才在导师的带领下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长期深入田野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钻研中,廖红所关心的已经不再只是分子、基因、根系与作物——在她看来,自己在植物营养学方面的不懈探索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有助于帮助农民合理施肥,降低环境污染。

科研工作者这种切实而直接的责任不仅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更时时刻刻鼓励着她在科学之路上矢志前行。

对于廖红而言,科研事业既是她对自然万物的温柔关怀,也是她内心深处所秉承的坚实信念。她希望利用那些鲜亮多彩的分子荧光标记,让更多更好的作物欣欣向荣地成长,也让世界上的更多人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给青年人的寄语:“对于挑战,总要全力以赴,想要获胜,就不必退缩。”

UUID: bbfb4180-e9f8-4d26-aad5-a19d5096e81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4-2015/2015-01-22_廖红·心系作物胸怀天下第11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