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2015年1月新刊上市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5-01-08

《环球科学》2015年1月号上市,包含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如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极端天气的常态、病毒抗癌、溶瘤病毒制造、玛雅古城考古、银河系考古、细胞生物学、免疫系统记忆缺陷、技术先锋等,以及2014年十大科学新闻和前沿科学动态。

《环球科学》2015年1月号已经上市,随刊附送精美科学年历及订阅优惠券,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新刊。封面故事《比地球更美好的家园》撰文勒内·埃莱尔(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重点为系外行星的形成、轨道演化、探测和宜居性分析),翻译易疏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子星计时探测引力波)。

过往多年,科学家一直在以地球为模板,寻找太阳系外的宜居星球,但无一成功:迄今发现的系外行星中,鲜有与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渐渐发现,以地球为模板或许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地球的宜居条件远谈不上完美,而一些和地球截然不同的系外行星,倒更有可能形成更好、更稳定的生态圈。

气候《极端天气将成常态》撰文杰夫·马斯特斯(全球知名气象机构Weather Underground气象负责人、灾害性天气预报专家),翻译聂羽(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现就职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主要研究中纬度气候动力学),审校张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气候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过去4年,大气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出现了异常的弯曲,极端的天气事件因此频发。急流的异常与气候变化有关,科学家认为,如果无法减缓并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异常的急流会在未来导致更多干旱、洪水、热浪和冰冻,这些极端天气将会成为常态。

医学《用病毒猎杀肿瘤》撰文道格拉斯·J·马奥尼(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与传染病系的助理教授)、戴维·F·什托伊德尔(渥太华大学儿科以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的副教授,东安大略研究所儿童医院资深科学家)、戈登·莱尔德(作家,文章和评论见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及其他媒体),翻译古嘉瑜、盛龙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审校胡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天然溶瘤病毒M1的抗肿瘤研究)。

让人闻而色变的病毒,很可能成为强大的抗癌机器。经过基因改造,有些病毒可以选择性地进入癌细胞,劫持癌细胞的分子机器为自己服务,产生一群子代病毒。这些子代病毒在冲出癌细胞时,会将后者撕碎,然后继续感染其他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毫无影响,因而也不会有放疗和化疗那样的副作用。

医学《制造溶瘤病毒》撰文胡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天然溶瘤病毒M1的抗肿瘤研究)、李莹莹(广州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在实验室中,溶瘤病毒已经“进化”到第三代了,它们可以与传统免疫疗法联合使用,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还能极大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考古学《玛雅古城霍穆尔》撰文扎克·佐里奇(自由科学撰稿人,《考古》杂志特约编辑),翻译阳曦。公元590年前后,玛雅古城霍穆尔不幸处于一场势力斗争的中心,而正是这场斗争,改变了玛雅文明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霍穆尔的消失,关于这座古城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直到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的霍穆尔遗址发掘出了一块神秘檐壁……

天文学《银河系考古》撰文凯瑟琳·V·约翰斯顿(Kathryn V. Johnston)。在形成初期,银河系会大量吞噬周围的矮星系。在这个过程中,引力会把矮星系撕裂成长长的尾状结构,而这种被科学家称为“星流”的结构,会残留在银河系周围,成为反映银河系演化史的“活化石”。现在,银河系考古学家正在寻找和研究“星流”结构,试图揭示星系随时间演化的方式。

细胞生物学《掌控细胞命运的力量》撰文斯特凡诺·皮科洛(Stefano Piccolo)。传统观点认为,细胞内的基因掌控着细胞生长的关键过程。然而,科学家发现,通过挤压等外力作用,改变细胞的外形,竟然也能控制细胞内某些关键蛋白的活性,从而控制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和器官——而某些肿瘤的发生,似乎也与这种机制有关。

免疫学《免疫系统的记忆缺陷》撰文亚当·J·库查斯基(Adam J. Kucharski)。多数情况下,当人体接触到一种病毒时,免疫系统都会对其产生终身免疫力。然而,流感病毒例外。到一定年龄后,人体对流感的免疫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免疫系统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它经常会把已经发生变异的流感病毒当作它最初遇到的那种病毒,因而由此产生的免疫反应往往无法奏效。

技术先锋《荒芜世界里的科学行者》撰文刘洋。佛朗西斯·绍罗是天生的探险家,他冷静坚定,敢于也乐于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寻找常人看不见的“光明”。

2014年《环球科学》十大科学新闻自然新闻&评论《逼近显微镜极限》撰文斯蒂芬·J·彭尼库克(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谢尔盖·V·加里宁(材料功能成像研究所所长,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科学中心的子项目负责人),翻译刘夏。1959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预言,“在最小尺度范围观测材料,会有非常多的应用空间”,他把这个最小尺度设定为0.01纳米——现在,科学家在努力逼近这个极限。

《霍比特人传奇》撰文尤安·卡拉韦(《自然》杂志驻英国伦敦的撰稿人),翻译薄锦。自从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发现了霍比特人的头骨化石,关于这具化石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它是一位发育失调的远古人类,还是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为了还原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自然》杂志采访了霍比特人发掘团队,请他们亲身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

《LHC重启倒计时》撰文马修·查默斯(英国布里斯托尔的自由科学撰稿人),翻译庞玮(理论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广东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与非线性物理)。经过两年的休整,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即将重启,物理学家准备通过新的实验,在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之外获得突破:如果存在更多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就会在更高能量的碰撞中现身。高能量碰撞还有可能产生一些连标准模型都未能预见的、更为奇异的新粒子。

科学论文Top100撰文理查德·范诺登(《自然》杂志驻伦敦记者)、布伦丹·马厄(《自然》杂志在纽约的编辑)、雷吉娜·努佐(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科学作家),翻译丁家琦。《自然》杂志统计了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0篇论文。出乎意料的是,高温超导体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测定、对宇宙加速膨胀的首次观测——这些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没有一篇能排进前100名。

前沿《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孤独乔治”再现身》、《缪尔之后,我们该怎样保护自然》、《植物抗体可治疗埃博拉》、《设计柔性显示屏》、《无线充电助力物联网》、《“收集”毒菇的人》、《用根瘤菌提高大麦产量》、《哺乳动物幼崽哭声相似》、《“猎户座”飞船首次试飞》。专栏科学评论《谁来管管机器人》撰文瑞安·卡洛(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法学教授,机器人、法律和政策方面的著名学者),翻译刘雨歆。

技术档案《不完美的手机键盘》撰文戴维·波格(雅虎技术频道的专栏作家,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星短剧主持人),翻译薄锦。图表科学《小行星“家族”》撰文克拉拉·莫斯科维茨,翻译刘爽。健康科学《老人不宜化疗?》撰文克洛迪娅·沃利斯,翻译贾明月。怀疑论者《用僵尸,找点乐子》撰文迈克尔·舍默(《怀疑论者》杂志的出版人),翻译红猪。

反重力思考《对战《纽约时报》》撰文史蒂夫·米尔斯基(专栏作家,《科学美国人》播客Science Talk的主持人),翻译红猪。读来编往《经典回眸》。

UUID: 7999e408-1ecc-4eb0-90eb-2c432af41a0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4-2015/2015-01-08_《环球科学》2015年1月新刊上市,附送精美年历及优惠券.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