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算法,让所有犯错的人都逃不脱惩罚。然而,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
约翰·加斯(John Gass)确信自己没有做错事情,然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美国马萨诸塞州车辆管理局吊销了他的驾驶执照。他花了接近两个星期,给车辆管理局打了好多次电话,参加了一次法院听证会,才把事情搞明白。在车辆管理局看来,问题一清二楚:加斯因为申请多张驾驶执照而犯下了诈骗罪——多亏一种面部识别算法才把他揪了出来。
过去几年里,执法机构开始用无所不察的高效算法代替人类警员。支持者主张,自动警务节约开支和资源,保证了违法者逃脱不了制裁。然而很多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警告称,我们也许并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我们如今正在逐渐步入的、由算法来执法的世界里。
尽管自动警务的问题在最近几年才日显复杂,但是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几十年的交通警务领域。如今算法的应用已经不限于交通违章。算法越来越能够理解监控系统前的人类行为。
随着执法者能够获得的数据流越来越多,以及算法智能的增长,自动警务的应用范围可能会扩展到更多类型的违法行为。尽管很多支持者主张说,减少犯罪终归是好事,这种趋势却令其他一些人忧心忡忡。
当然,自动警务的维护者说,如果你无可隐瞒,你便无所畏惧。可是,代码总会出错。微不足道的交通罚款大概还可以接受,“你或许会说,没人真正受到了伤害,但是我们不该按照机器的吩咐,开始把人抓起来投进监狱”。
对很多人来说,值得关切的不止是错误。这些算法往往是专属的,其决策过程不可能被拆解,这一事实对法律的基本原则构成了挑战。在预测犯罪方面,推理逻辑不透明的问题可能格外突出。
因此,当大量轻微违法,以及类似约翰·加斯身上发生的误报事件被输入司法系统,并由此造成法庭申诉量的相应增加,算法执法可能会给司法系统带来不曾预料的压力。
不过,算法执法必将带来的变化当中,最为显著的或许还是它会改变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对“完美”执法的后果做好准备了吗?哈佐格解释说,当我们得知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数字惩罚者的监视之下,随时会因为任何疏漏遭到它们的罚款甚至逮捕,我们的日常决定必然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