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羊九不全是怎么来的?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5-01-06

“十羊九不全”是清朝咸丰年间出现的说法,源于对属羊的慈禧太后的反对。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安定与富裕,相关习俗在各民族中丰富多彩,包括婚俗、丧葬习俗及节庆活动等。

“十羊九不全”是怎么来的?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前,并未出现过“十羊九不全”的说法。相反,历史上认为属羊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据说,“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来自于晚清,当时民间有人反对属羊的慈禧太后当政,便称她的属相误国。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事实上,“十羊九不全”之说是近代出于政治的需要,此后在民间流传下来。

羊是中国传统的“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羊相关的习俗。

新疆锡伯族有“抢羊骨头”的婚俗。婚礼之后,公婆会在新房的炕沿上放上一块羊大腿骨。双方兄弟姐妹聚于新房,将拴有红线的两个酒杯放在盘里,迅速调换,让他们任选一杯,喝到酒者大吉,要连饮3杯。之后,双方兄弟姐妹开始争抢羊骨头。男方家人抢到了,认为新娘勤劳能干,能养孩子,家庭美满幸福;女方家人抢到了,则认为新娘会持家,不会受气,家庭和睦兴旺。

云南普米族有“杀羊开路”(也称“结羊子”)的丧葬习俗。当地人认为,人死后要将其灵魂送归故里,遂以绵羊作为替身为死者“引魂开路”。届时,由巫师将涂有酥油的面偶放在蒿枝做成的十字架上,插入粮斗内祭鬼,接着向做替身的羊指出死者的名字,再撒酒和糌粑。由死者家属跪请羊喝酒,并跪拜辞行。最后,巫师执刀刺羊,取出羊心献于祭桌,并为死者念经,使死者能与祖先团聚。

新疆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有“叼羊”比赛的民间游戏。一般在节庆、婚礼或男孩子“割礼”时举行。叼羊开始后,骑手们快速冲向羊只,经过几番较量,最后夺得羊只的骑手就是胜利者。谁家主办叼羊比赛,胜利者就把羊送到谁家,表示送来人畜两旺、牧业丰收的喜讯。当夜,主人要设宴招待所有参加叼羊比赛的骑手和客人,通宵欢庆。

豫北、冀南一带有舅舅为外甥“送羊”的习俗。在这一带乡村,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据说,最早送的是活羊,后来改用面蒸的“面羊”,再后来是“糕点羊”。传说此俗与沉香劈山救母有关。沉香劈开华山救出生母后,要杀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也便有了“送羊”的风俗。

另外,河北、湖北、浙江等地还以农历正月初四为“羊日”。在这一天,人们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羊业是否兴旺。晴则兴盛,阴则不祥。每逢羊日,人们戒杀羊,忌打羊、骂羊。

UUID: 9fdbad44-4b60-462e-ade4-0428baf62ee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5年/2015-01-06_“十羊九不全”是怎么来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