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必须拿证据说话,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就算是所谓的常识也一样,比如那句著名的“穿横条纹显胖”。事实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其实是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67年发现的一种错觉现象。啊,19世纪,那个科学家们仍然可以成为万事通的时代。亥姆霍兹就是其中一员。
他出生于1821年,在26岁时开始了自己第一项留名青史的研究:证明肌肉运动符合能量守恒。亥姆霍兹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人。但他的工作仍然拥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与当时大多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观点截然相悖——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肌肉运动需要依赖于某种“生命力”。但只有亥姆霍兹认识到,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他称之为“力”),其实与机械能、热能、光能和电磁能没有任何差别。
他后来还测量了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得到的结果是24-38米/秒);他还发明了一种声波谐振器,可以把多种频率的振动波相互叠加,发出元音的声音;他甚至还曾研究过电磁振荡。那个能在小范围内制造出均匀磁场的“亥姆霍兹线圈”。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光学研究领域也有不小建树。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发明了“眼底镜”(或称检眼镜),用于检查眼球底部。他还在1867年出版了一本光学著作,描述了某些视错觉现象。
其中就包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亥姆霍兹错觉”:画出两个相同的方框,一个填满横条纹,另一个填满竖条纹,横条纹的那个看起来要比竖条纹的高。亥姆霍兹错觉是奥培尔-库恩特错觉(Oppel Kundt illusion)的特例。后者指的是,填满图案的区域看起来要比空白区域大。
两种错觉现象。左侧的是亥姆霍兹错觉:填满横条纹的方块看起来更高更窄,虽然它和填满竖条纹的方块一样大。右侧的是奥培尔-库恩特错觉:点B看起来距离A较近,距离C较远。也就是说,有填充图案的B-C区域看起来比空白的A-B区域大。
亥姆霍兹在著作中还谈到了错觉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数不清的错觉现象,给我们带来类似的感觉。空房间看起来比人满为患的房间小,贴满壁纸的墙看起来比涂成单色的墙大。带横条纹的女士连衣裙,让她们看起来更高挑。”这和我们当代对时尚造型的建议恰恰相反。那么究竟哪个才是对的呢?
两位来自纽约大学的学者彼得•汤普森(Peter Thompson)和凯里亚基·米克利多(Kyriaki Mikellidou)决定一探究竟。汤普森博士在200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布了部分研究成果。两位学者在2011年把完整的论文发表出来。他们首先测试了基本的亥姆霍兹错觉现象。他们在屏幕上打出填满横条纹和竖条纹的方框,向志愿者询问它们的高度和宽度。
实验结果会随条纹本身的宽度变化而发生改变,但仍然呈现出明显规律:竖条纹方块需要增高4.1-10.1%,看起来才能和横条纹方块一样高。而横条纹方块需要增宽1.3-6.5%,看起来才能和竖条纹方块一样宽。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方块大小相同,那么填充横条纹的方块看起来更高,竖条纹方块看起来更宽。似乎亥姆霍兹说的没错。
当然这还只是二维图像,可能并不适用于人体或其他三维形象。所以研究者继续测试了女性卡通形象和圆柱体照片,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最后他们终于前进到人体模特实验,给三维人体模型裹上横条纹或者竖条纹的衣服。他们仍然发现,穿横条纹衣服的人体模型需要加宽10.7%,看起来才能和穿竖条纹衣服的人体模型胖瘦一样——亥姆霍兹的理论再次得到验证。
实验中使用的人体模型。它们都穿了一样的衣服,只不过有的是横条纹,有的是竖条纹。穿竖条纹衣服的模型看起来更胖。另外,这其实是一幅三维立体效果图,所以请交叉双眼视线,把焦点移到画面之后,看出立体效果吧!
汤普森和米克利多还提出,我们可以通过一项简单的活动来亲身体验这一错觉现象——摞硬币:他们让被试把硬币一个一个摞起来,直到高度与硬币直径相同。但被试摞起来的硬币堆的实际高度普遍比它的直径小30%左右——快试试看吧!
最让人疑惑的是,亥姆霍兹错觉现象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为何时尚界仍然抱持错误不放?是不是因为这条所谓的“常识”听上去很有道理,所以我们就选择全盘接受、不加质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亥姆霍兹错觉现象无疑告诫我们,常识并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有勇气质疑一切。只有采取科学方法,进行严谨实验,才是发现真理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