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即将上市

发布日期: 2014-12-29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即将上市,介绍古今中外军事知识,代表当代中国军事科学发展水平。书中详细描述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包括其构筑目的、结构特点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是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代表了当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性和标志性工程。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的支撑点式永备防御阵地体系,被称为巴列夫防线。防线北起福阿德港以南的沼泽地,南迄苏伊士湾,绵亘160千米,纵深约10千米,由主阵地和纵深阵地组成。主阵地直接配置在运河东岸的沙堤上,筑有26个支撑点。

支撑点间隔不等,以炮兵、坦克的火力能相互支援为原则。每个支撑点内有3~4个地堡,以交通壕连通。另外,支撑点内还构筑有堑壕、指挥观察所、人员掩蔽部、坦克与火炮的基本掩体和预备掩体。最完善的地堡(核心堡)深埋于沙堤内,分为四层。底层用以储备弹药和给养,第二、三层为休息室和生活区,上层设有火器和光学、电子观察器材。

其顶部防护层为成层式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板、钢轨、沙袋和石笼等组成,厚度一般为2~4米,有的达10米,能抗重型炮弹,甚至454千克航空炸弹的直接命中。支撑点工事的缺点是缺乏伪装,孔口未采取防护措施。每个支撑点由1个加强步兵排防守,周围设有混合雷场和铁丝网。支撑点之间有道路相通,路侧每隔一定距离筑有坦克预备射击阵地。纵深阵地仅在交通要道上构筑少量支撑点、营连指挥所和炮兵阵地。

运河东岸的沙堤,经改造平均高达20米,向河斜面倾斜达45°~65°,堤上设置了多道蛇腹形铁丝网和地雷场,构成防御前沿前的障碍地带。以色列军方还曾计划在主阵地支撑点下面修建地下燃油库,设管道通往运河,一旦埃及军队强渡运河,可在支撑点内操纵,使燃油经管道喷到运河水面,再以电点火法点燃,造成火海。但实际上仅在希扎杨和马兹麦德两个支撑点修建了上述设施。

后因考虑到运河水流会很快使燃油分散,影响障碍效果,遂放弃继续修建的计划。在如何巩固对埃及西奈半岛的占领问题上,以色列军方一直存在分歧,加之防线经费困难等原因,在1972年有相当一部分防线支撑点被封闭。

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主阵地实际上只有16个支撑点投入战斗,支撑点之间间隙过大,有的达10千米,火力不能相互支援,加之防线守备兵力薄弱,而埃及军队战前对强渡苏伊士运河和突破巴列夫防线又进行了充分训练和周密准备,因而不到一昼夜时间防线即被突破。

UUID: 58d78a71-7467-4d69-93c8-62be59a0b29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4年/2014-12-29_《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即将上市啦!.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