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化”的人

作者: 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12-19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数据化,从学术考核到个人健康管理,都在逐步量化。这种趋势源于人们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和科技的进步,但也引发了对内在感受与外在衡量标准的讨论。

随着大自然数据化过程的不断拓展,以前不能计算的东西在逐渐量化,比如学术考核的量化、比如相亲节目用电脑对两个人合适程度进行匹配等、比如谷歌地图将整个城市数据化。而城市中的人也在慢慢被数据化,变成了各个指标,食物被量化为热量,睡眠被量化为深睡眠、浅睡眠……

早上七点半,李曼从睡梦中醒来。虽然手腕上戴着的手环有智能闹钟的功能,但她还是不放心地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钟。刷牙的间隙,她通过蓝牙功能将智能手环与手机同步,扫了一眼,手机相应应用程序的页面上显示,昨晚她的睡眠时间共有7小时52分钟,其中深度睡眠有3小时14分钟,轻度睡眠为4小时38分钟,入睡花了20分钟,醒来次数为0。李曼放下手机,对自己昨晚的睡眠质量还算满意。

等电梯的时候,李曼又掏出手机,打开最常用的那款减肥瘦身应用程序。她今天早餐想吃包子,于是在食物库的搜索框中输入“包子”俩字,搜索结果显示,每100克洋白菜包子的热量为167大卡,比同等质量的猪肉馅包子少了60大卡的热量。李曼决定,今早就吃它了。

李曼这样的习惯开始于两个月前。那时,她无意间发现了这款减肥瘦身的手机应用程序。刚开始时,对所吃的所有食物,李曼都会不厌其烦地查询和记录热量。如今,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饮食的大概热量,李曼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

对于刚刚入手的智能手环,李曼笑称:“最开始几天戴着手环,一紧张反而睡不着了,后来习惯了还好一些”。对于自己来说,智能手环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功能有待探索。

李曼已经迈入了量化自我追随者的行列,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未察觉。“量化自我”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2007年,美国科技杂志《连线》的两位记者凯文·凯利和加里·沃尔夫注意到了这样的趋势,并将其取名为Quantified Self,简称QS,翻译成中文即“量化自我”,指那些不断探索自我身体以求能更健康生活的人们。

这样的趋势当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随着传感器等装置的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便宜,原来看起来高大上的可穿戴设备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今,在淘宝上搜索“智能手环”四个字,能搜出2.87万个宝贝,价格从不足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虽然这种趋势无疑能使人们更为精确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一个量化自我的早期追随者都乐在其中。曾在咨询公司担任过设计策略师的甘艺凡坦白地告诉记者:“智能手环这种设备我尝试过,但之后却不会经常使用,因为太麻烦了。比如隔几天就要充一次电,我们每天有多少东西需要充电啊。”

在甘艺凡看来,这种设备是“在正常生活里增添的一个复杂东西”。由于工作的关系,甘艺凡更愿意从不一样的视角关注这些产品。“我个人觉得,这种智能硬件表面上说能给用户提供数据,首先这些数据可能不准确,其次数据提供可能是有目的的,一是为用户提供符合数据趋向的产品,二是这成为了线上和线下的集合点。”

“今天,人们喜欢将自己的生活量化,首先是由于人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关注了,而且越来越重视健身的成果,所以想用一种量化的东西来给自己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衡量标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孔令雪分析说,“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给量化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再加之媒体的宣传和产品生产商的引导,这种趋势就发展起来了。”

深层次看,北师大哲学教授田松认为,人的量化是大自然数据化逻辑的延伸。“科学主义的兴起,或者说自然科学数理分析的兴起,让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往前追溯,从伽利略开始,人们不再问‘为什么’,而是问‘怎么样’,于是把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讨论的形而上的、终极原因的问题,转变成了现实问题和数学关系。到后来机械自然观建立,就开始了大自然数据化,整个世界以数学方程的方式来看待,任何事情都可以纳入方程进行计算。”

“如今,这种大自然数据化的过程不断拓展,以前不能计算的东西也在逐渐量化,比如学术考核的量化、相亲节目用电脑对两个人合适程度进行匹配等。谷歌地图等将整个城市数据化,城市中的人也在慢慢数据化,变成了各个指标。”田松说道,“而且,量化是与资本的逻辑相配套的,资本欢迎量化。”

在田松看来,人们倾向于量化自我的另一个原因是“人自身的感觉在退化,对自我的判断能力在消失”。

“比如,我小时候有种能力,当然有时会失灵,就是第二天早上要起早,我会在睡觉之前默想几遍,然后到那个时间就醒了。现在,这个能力已经被闹钟消灭了。”田松进一步解释说,“如今,人的能力不断地外化为机器。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作出完整判断,所以必须让机器来告诉自己。睡眠好不好,自己不敢判断,要交给智能手环去判断。”

对此,孔令雪也有相似的看法。“在我们用外在的量化标准去计算身体需求的时候,不要忘了更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自己身体内在感受。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孔令雪说,“人的身体会有周期性变化,不同阶段的需求可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每个人的个体情况都不同,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标准。”

“如果过多地忽略身体的需求,我们就会在身体里不断累积负面的东西。时间长了会导致疾病,也会造成情绪压抑等心理问题。”孔令雪建议,“我们应该更关注内在感受,不要过多地依靠外在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作为生活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也不一定全都适合自己。”

田松的态度更加明显:“智能手环这种东西,当作一种娱乐可以,好玩嘛,但别当真。”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这种量化自我的态度和行为不会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严格地进行自我量化,还是一种个别的现象。有人喜欢追求时髦,但我觉得长时间下来,大多数人是不会整天算来算去的,那是很累的,只会用一些便利的设备作为参考而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说,“从心理上说,人都倾向于追求好用、方便。对于人来说,生活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好。”

UUID: 59b1e5a3-edcc-4c21-8c75-dcb6dfdc7f4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12-19_被“量化”的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