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该如何提高建筑文化素养

作者: 金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12-19

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了国民提高建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分析了当前建筑创作中的“乱象”。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建筑文化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国民该如何提高建筑文化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中国建筑与文化无法分隔,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建筑,一直是毗邻诸国的样板。我们爱护自己的建筑文化,并不意味着在封闭的理念中寻找自尊,而在于深入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搞清楚这一点,我们自然会充满信心,并可大胆地向世界解读并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

在20世纪著名建筑中,北欧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其造型设计的多灵感中,他自己承认有来自中国宫殿对屋顶和台基的处理方式的启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鸟巢”方案,源自瑞士赫尔佐格建筑师,其灵感取自中国古代建筑窗花的艺术造型;伊拉克建筑师扎哈的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的大、小石头设计,也是中国味十足的概念;尽管北京国家大剧院有众多非议,但法国建筑师安德鲁则表示,他使用了中国“明堂”即“上圆下方,四方环水”的理念,这些建筑无论是审美,还是情感的赏析,都给人以深刻印象,自觉不自觉地表征着一种文化态度,这里有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尊重,更有中国建筑文化面向世界的姿态。

反观我们自身,国人似乎始终未将建筑视作文化。房地产的膨胀,泡沫化的房价越来越使国人只盯着住宅平面及价格,真正体味一个文化对城市发展与美学价值贡献的人太少了。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演变之中,但它更在建筑上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说建筑绝不只是物质对象,它一定与伦理、社会、宗教等文化要素相联系,建筑一定是这些文化的综合与组合。

为此有专家称要从世界文化与历史的演变视角看待建筑文化,即只有四海皆有的、生生不息的、丰富多彩的才是建筑文化的本质。

当下建筑创作的“乱象”资深建筑师布正伟在《建筑评论》总第七辑撰文强调:上世纪50年代至今,建筑创作上的大偏差都出在如何让建筑承载文化这个问题上,建筑被文化扭曲,就必然使建筑失去品格。无论我们的设计意愿多么好,都要在后现代大文化环境的气场中经受“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的检验。

对于中国城市乃至建筑文化的“乱象”,2013年10月25日程泰宁院士在他主持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报告中将“乱象”归纳为“扭曲”“失落”“混乱”三个方面。“扭曲”指的是城市建设在方向上有偏离正道之误差;“失落”指的是洋建筑师占领中国的重要建筑项目市场;“混乱”指在建筑管理(含招投标机制上)存在缺陷。面对积弊甚深的建筑“乱象”,我们必须剖析制约中国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病源”之所在。

应承认,如“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是应遏制的关键。也就是说,我们感受深刻的是如何能够杜绝“反建筑”的非理性倾向,如何遵循并回归建筑基本原理,从上至下警惕并反对那些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侈气度的行业坏风气。

尤其要意识到,“乱象”影响的是文化传承,“乱象”加剧着城市病,它启示我们中国高速化的城市化要作出检讨;“乱象”还加剧着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和精神垮塌的结果,当下不是技不如先人,而是人心不古;严重的还在于,“乱象”不仅使山寨建筑频现,还“传染”到城市公共艺术及建筑景观作品,不仅到处可见迎合“个人兴趣”的粗制滥造的雕塑小品,更有令人发指品味堪忧的“不锈钢球”,迄今东西南北中城市和乡镇处处“托球”。

近30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是何等滑稽且败坏城市文化形象的现象!我以为,缺少创意设计可以弥补,可以再学习,而缺少了文化根基将后患无穷!

UUID: 5649b7bd-629b-4100-87db-15e56454019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12-19_【观点】国民该如何提高建筑文化素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