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的名优农产品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梦魇——谁“火”,谁就逃不出屡被“山寨”的命运。9月下旬,阳澄湖的大闸蟹才刚刚开捕,市面上各种假蟹却早已“横行”,业内人士分析,市面上300只螃蟹只有1只“系出名门”。10月,正值新米上市的季节,黑龙江省五常大米协会会长张汝辉的一番话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上海市面上92%的五常大米掺假。
11月,真褚橙还挂在树枝上,市面上假褚橙的出货量已达真褚橙的10倍以上……不过,这样的现象或许将在不久的未来得到改观。12月3日,《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农业部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用最严格的方法去保护”列入目录的农产品品牌。“天下大米乱五常”,这一句话,道出了近年来“五常大米”的困境。
黑龙江五常大米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早在1997年,五常大米就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可保护原产地名称的证明商标。五常市全市共有400余家企业具备使用“五常大米”商标的条件,五常大米协会为这些企业统一印制了不得用于流通的包装和标志,这些包装和标志实行封闭式管理,统一配送。然而,“五常大米”还是被“山寨”了。
张汝辉曾向媒体表示,五常稻谷的年产量约100万吨,折算成大米,也就是13亿斤,全国一人一斤还不够,而市场上,全国各地都在叫卖五常大米。
在中国名优农产品品牌屡遭“山寨”的同时,中国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却在四五年内翻了一番。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数为60万件,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25.25万件。在12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农业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用九个字概括了近年来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状况: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
品牌培育是近年来的“热词”,更是国家政策的指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品牌的要求;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让品牌来保障人民对质量安全的信心。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农产品品牌目录是将农业生产经营者品牌、农产品品牌及区域公用品牌等涉农品牌,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形成,是揭示与反映农产品品牌信息的工具。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品牌信息发布不规范的情况下,由政府同意组织披露农业品牌信息,公布优质安全农产品消费索引,塑造传播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