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媒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发布的消息越来越常见。赶上天文学的热门事件,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也是不错的渠道。不过有些信息,由于缺乏专家的指导,错漏严重,也让读者虚耗精力,失去信任。最常见的应该要数关于流星雨的预报了——基本上但凡有个流星雨,各大媒体就要刷一遍预报资讯,以及配上各种不明觉二的所谓“美图”。
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有:发布极大值较低的流星雨,不具备公众观测价值;发布时机不对的预报,比如受到满月干扰的流星雨;发布地点不对的预报,比如极大值时间在美洲或者南半球;配置的图片不对,误导读者对流星雨的印象。
让我们先来围观一下:(↑↑↑人民日报本月初发布的,有几张流星?
得认真挑挑)(↑↑↑央视新闻也来凑热闹,好不到哪儿去)(↑↑↑南方日报也不含糊)小图看不太清楚,我挑几张放大一些看看:(↑↑↑这位兄台的雨伞很漂亮,但这里面只有一颗是流星,所以没必要担心会被淋到)(↑↑↑这图案密密麻麻看着都像B超了,但也就一颗流星而已)(↑↑↑拿漫画来熬鸡汤就不说了,让小盆友大冬天晚上穿着T恤出去是要闹哪样?
)(↑↑↑这“流星雨”都积成漩涡了...)(↑↑↑好漂亮的天空之镜,简直毫无PS痕迹!
)(↑↑↑想起小时候看的圣斗士星矢了,这是天马流星拳的升级版——天马彗星拳)(↑↑↑题图的照片,最常见的伪流星雨照片之一,其实一颗流星都没有)(↑↑↑这一张确实是流星,且是双子座辐射出来的,值得表扬)更多其他媒体微博发错的流星雨照片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引出三个问题:1. 这些照片里的白道道以及彩色道道,如果不是流星雨那是啥?2. 正经的流星雨照片应该是怎样?3. 怎样观赏和拍摄流星雨?
下面来逐一作答:1、以上这些照片里所展现的,大多是“星轨”:相机随着地球自转,拍摄星星时候出现的拉线。先简单介绍一下照相机的原理:如上图,要拍出一张照片,其本质就是景物发出的光,经过镜头后,在底片上留下足够强的影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控制好进光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快门”的控制。打开快门,光线进入相机,开始在底片上记录;关闭快门,将光线挡在相机外,记录结束。
如果光线比较强烈,快门的开关时间很短就够了,不然就会过曝,整个照片一片雪白;反之如果光线暗淡,快门就需要打开更长的时间,不然拍出的景物就黑乎乎没法看;遇到拍摄的对象在动的情况会怎样?
如果光线足够强烈,快门的间隔时间超短,就能在对象运动的距离还不多的情况下把它拍清楚(↑↑↑光照足够时,高速快门能把水滴、波纹的瞬时影像记录下来,纤毫毕现)如果光线不够强烈,就会出现拉线了:(↑↑↑朋友家的喵,名叫“海森堡”,充分展示了其测不准的本性 :))夜晚拍照大多会遇到光线不足的情况,但也因此产生了特殊的拍照方式——光绘:用一个点光源在黑暗中运动着,快门打开的时间足够长,就能把光源的运动轨迹记录下来。
(↑↑↑毕加索老师玩起光绘摄影也是牛气冲天)星轨的原理也是这样,但动的不是光源而是相机:远处的恒星保持不动,相机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运动,于是星星们就拉线了。(↑↑↑最后拍出的照片将是底片上由A位置到B位置的一条连线)再经过后期的提亮和增加饱和度等修图手续,就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星轨照片。
2、流星雨照片的特征所谓流星雨,并不像字面所展示的那样,星陨如雨,瓢泼如注。
天文学概念里的流星雨的来源,是彗星或小行星由太阳系外圈飞入内圈时,沿途抛洒的 碎片,这些碎片的轨道比较稳定,每年和地球相遇的季节也差不多。当地球闯过这样的流星体队列中,流星就会看似从一个点飞射出来,这个点叫辐射点。辐射点看 起来位于哪个星座的天区,就被称为哪个星座的流星雨。
衡量流星雨大小可以用ZHR值:指当某场流星雨如果辐射点位在天顶、可见极限星等达6.5等、天气晴朗无云、无光害的状况下,每小时可见到的流星数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一般观测时达不到这样的条件,可见的流星数会小于这个值。
有的流星雨ZHR值很小,理想天气下一小时才五六颗;还有的时候会赶上大月亮天,明亮的月光也会对观测造成干扰(比如2013年狮子座流星雨正好是阴历十五的满月,有不少朋友被媒体忽悠出去干等了一晚上啥也没看着)。所以不要只看到媒体的流星雨预报就跑出去,得先查查最大值和当天的月相,再考虑是否适合出去观看。[**]除非是遇上流星暴,流星出现的间隔很短。
一般情况下比如每小时120颗流星的,平 摊下来每分钟也就两三颗,没法看到了赶紧抓拍。所以拍摄流星最通常的方法就是:把相机用三脚架支起来,对准辐射点周围的区域,进行守株待兔式的长时间曝 光。如果有流星闯入拍摄范围,就能在底片上留下一道亮光。只要快门打开的时间足够长,就能记录到足够多的流星,表现出下雨般的效果了。
(↑↑↑这种方式记录的图像,一般是流星与星轨并存,通过计算星轨的长度,能算出拍摄的时间)还有一种方法不需要一次拍很长时间(比如用广角镜头,只拍30秒,星星的拉线还不算显著)但要拍出几百张,然后叠加起来拍出的流星雨照片将会是这样的:(↑↑↑图片来自APOD,天文学家Fred Bruenjes在2004年8月11/12的晚上所拍的英仙座流星雨,他拍了一系列曝光30秒的图像,总计拍摄时长6小时,通过后期合成)对比星轨和流星的影像,有以下几点显著差别:流星像是从一个辐射点发散着飞出来(星轨一般呈现同心圆造型,靠近赤道的则是中间为直线,向两侧弯起,比如前面那张《伪流星雨标配图》);流星轨迹的大小长短不一(星轨一般是靠近同心圆中心的弧线短,外围的弧线长,但对应的圆心角度相当);轨迹形状两端细中间粗(星轨一般头尾一样粗细,但也有些修图软件能处理成粗细不等的,可结合前两点一起判断);但是,不管是星轨还是流星的照片,一般来说都是累加了很长时间的效果,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这样的!
还有那种不走弧线,一段一段的又是什么呢?——很可能是飞机的夜航灯,它会以固定的频率开开关关闪烁,所以显得中间有断续。(↑↑↑图中左上角斜贯电线杆的虚线应是飞机航灯,电线杆旁边有一颗流星,其余都是星轨)
3、怎么观看和拍摄流星雨?
其实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在此汇总一下:首先,挑一个ZHR值比较大的流星雨,比如“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年1月初的象限仪座流星雨、8月中的英仙座流星雨,以及即将到来的12月14日双子座流星雨;极大值时我国处于夜晚时刻,且月相的干扰不要太大,最好是极大值赶上农历月初或月末。
这次双子座流星雨正赶上阴历廿三,后半夜月亮升起会干扰观测,可以看完上半夜就撤;到郊区或者四周光线黑暗的地方去减小噪光的干扰;观看的时候最好是能躺下,不用太费劲地仰脖朝天就可以看到整片天空;如果要拍摄的话,得用三脚架或赤道仪支撑起相机;用广角镜头对准辐射点及周边区域,以便将更大的天区范围纳入视野,增加拍到流星的几率(别用长焦镜头或望远镜,那个视野太小,基本啥都看不到);打开快门进行长时间曝光,或者用快门线设置自动连续长时间曝光的方式拍摄多张,后期进行叠加;最后,谨此预祝各位朋友本次观测双子座流星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