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婚姻可以带来健康的身体——又一项社会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11月19日发表在《健康与社会行为杂志》(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上的研究称,随着年龄增长,婚姻质量与心血管危险性越来越相关,尤其在女性身上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心血管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致死致残排行榜的头名。在中国心血管病一直是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美国,心血管病同样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并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心血管病成为跨越地域、人种、经济形态的社会性的流行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医学界以往对心血管病的认识可能有失偏颇。
婚姻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家庭因素。婚姻关系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受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婚姻质量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
研究者综合医学与社会学以往相关研究背景,挑选年龄与性别作为变量,从“生命历程”角度研究它们对婚姻与心血管病危险性关系的影响。其研究数据来自美国“NSHAP”项目。研究者严格选择研究对象,以确保在两次访谈中,研究者的关键变量无丢失。最终入选的包括459名女性与739名男性,共计1198人。
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首先,两次调研间婚姻质量下降的人群显示出更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尤其对女性影响更大。不仅如此,第一次调研中婚姻质量差的女性,在第二次调研中,其心血管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尤其是75-85岁人群,表现为:高血压罹患率增加9倍以上、心动过速增加3.5倍、综合心血管事件增加9.39倍。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的诊断指南里,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对社会因素鲜有涉足。本研究虽然展示了社会因素与心血管危险性存在客观的相互关系,但造成这种关系的深层原因并未阐明。刘慧认为,社会因素有很多种间接影响身体的可能途径,比如,影响健康行为,影响心理健康,如导致抑郁等。婚姻质量差的人更容易采取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抽烟,喝酒),更容易抑郁,这些都会影响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