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傍晚,下班高峰时段的北京地铁惠新西街南口站,换乘大厅内的进出站闸机口临时被用作一道限行屏障,三五位工作人员把守着,挡住了人们匆忙前行的脚步。站台广播里不断播放着限流提示。在北京地铁的所有换乘站中,惠新西街南口站原本有着最为便捷、迅速的换乘通道。从10号线换乘至5号线的乘客,只需走下一段30米左右的台阶便可到达另一个站台。
限流措施让换乘显得烦琐而漫长,等待放行的人群中开始议论:“也许是怕再夹死几个人。”有些刺耳的话语,提醒着人们三周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出惨剧。11月6日晚19时左右,家住北京天通苑的河北籍女子潘小梅,在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被卡在地铁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列车开动,潘小梅被挤压后坠落轨道,经抢救无效当夜死亡。
日均客运量超900万人次的北京地铁,承载着这个城市巨大的出行需求,迎来送往间,无时无刻不在经受安全的考验。
北京之大,从这个城市上班族每天的出行时间成本中便可一窥。1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北京以长达97分钟的通勤时间雄踞中国各大城市榜首。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对“舟车劳顿”似乎早就习以为常。
家住东北三环,公司位于西北四环,在一家通信运营公司上班的孙皖是这个城市中普通而典型的一名“地铁族”。每个工作日,她都需要往返于地铁十号线亮马桥站和巴沟站之间。这让她每天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生活在地下。如同每一个乘客,除了偶尔从新闻里听说没有屏蔽门的站台有人不慎或故意坠落轨道,孙皖并没有特别考虑过搭乘地铁时可能面临的危险。
潘小梅的悲剧发生后,人们心中有一连串的问号:如此狭小的缝隙怎么会夹住一个成年人?工作人员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其他在场乘客为何没有迅速反应?若是危急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又当如何应对?截至记者发稿时,对潘小梅死亡事故的调查尚无最终结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北京多条地铁线路上,屏蔽门与车门之间的缝隙大概在20厘米左右,因工艺技术等原因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10厘米。对于缝隙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位负责人说,公司也曾做过风险评估,结论认为,即便是在抢上抢下等危险行为下,发生乘客被困缝隙的概率依然很小。
而缝隙间的情况,只能由工作人员凭肉眼确认,即便是借助监控摄像头,昏暗的环境和拥挤的人群也会给确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孙皖所说的按钮,是用于跟司机紧急对讲的报警按钮,而被玻璃罩封着的,还有可能是紧急解锁手柄或安全锤。每一个装置下方,都有相应的操作指导。然而,不同车辆上的设备型号并无统一标准,尽管大同小异,但操作方法各有不同。应急情况下,乘客都在与时间赛跑,若非心中有数,实则很难进行准确、迅速地操作。
“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乘客马上高度紧张,而对如何进行安全防范,每个人又都缺乏意识。”多年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问题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张秀媛说。
在接受完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孙皖特意留意了地铁车厢内各种应急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觉得还是有必要主动了解一下”。而对于乘客安全的保障,张秀媛则认为,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只是一个方面,但未必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大运量、车辆高效运转、高峰期密集发车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加强乘客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张秀媛说,人们对设施的认识往往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它们是可靠的,“特别是屏蔽门,在它关闭时就应该自觉转身,不可以随意挤进去”。另一方面,张秀媛也强调,运营部门需要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和技术规范,否则在事故救援方面就会显得非常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