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11月,2014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如约而至,我国的无人驾驶智能车比赛迎来第6个春秋。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中国的无人车(或称智能车)比赛应运而生。国内顶尖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参赛,军队院校和民间高校同台竞技,比赛精彩纷呈。
回顾6年来的历史,从陕西西安到江苏常熟,从7辆车到22辆车,中国的智能车比赛从无到有,越来越激烈,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的科学家,习惯于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缺少和现实环境结合的机会。智能车的比赛,就是给科学家提供一个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环境的机会,在检验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基金委“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郑南宁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无人驾驶汽车,其本质是一种智能汽车,也被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多年来,基金委长期关注并支持国内无人车的研发进程,历时6年的无人车比赛也是在基金委大力支持下举行的。
11月17日,第六届无人车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基金委在常熟举办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没有“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的重大研究计划,就没有无人车比赛。记者了解到,就国内的无人车领域而言,军队系统的院校开展研发的历史已经超过10载,积淀较深,实力雄厚。
以本次比赛为例,有的无人车在高速路岔口拐弯时表现优异,有的无人车在城区综合道路成绩显著。来自军事交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车队,都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找出各车队的优势,为未来我国无人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技支撑,进而促进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研究及应用的快速发展,这是基金委要通过无人车比赛达到的目的之一。
到底什么样的车队,才会成为比赛的优胜者?是不是来自知名高校的车队,就一定比一些一般本科类院校表现得好?近年来的比赛结果证明了在无人车领域并不一定是“名校出好成绩”。今年的比赛中,北京联合大学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匹“黑马”,而去年他们还只是看台上的观众。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无人车技术研究存在明显的短板。目前,美国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是全球走得最远的国家,在2004年、2005年就已经举办过智能车挑战赛。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以谷歌的无人车为代表,进行无人车技术研发的往往是企业。“谷歌已经改变了互联网,改变了虚拟世界,但他们介入无人车,说明也想改变真实世界。他们的无人车依据谷歌地图,试图将全世界的信息都‘收入囊中’。”郑南宁说。
专家们认为,进行无人驾驶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漫长的时间,而这都是中国的汽车厂商目前所欠缺的。“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无人车研究不会止步。”郑南宁说。“2015年之后,无人车技术的相关资助不会停止。”张兆田告诉记者。“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项目的研究期限为2008年到2015年。按照这一规划,明年无人车比赛或许将是最后一届。
在研究计划结束后,基金委将继续推出类似赛事,以促进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