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进步快上路还早

作者: 彭科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11-20

2014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展示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但专家指出,无人车要上路还需克服许多技术和社会因素。比赛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推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11月15日上午,江苏常熟昆承湖畔。裁判员一声令下,来自中部某高校的无人驾驶车马上蹿了出去。平稳的驾驶,流畅的转向,让周边围观的群众惊呼不已。这是2014“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的比赛现场。来自11个研究机构、大学的22辆无人驾驶车辆,在昆承湖畔的综合道路和常熟市的城区道路,进行各种项目的比拼。

经过多年的比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组织下,参赛车队切磋、交流、磨合,让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智能车比赛,或者说无人驾驶车比赛,并非第一次举办。2008年,基金委启动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而研制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的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就是该计划的总体目标之一。2009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正式创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郑南宁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首次比赛时,国内外只有7辆车参加,如今,参赛车数量已经增至22辆。

中国的无人车研究,其实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军队系统的几所高校,就已经开始无人车相关技术的研发。2012年,来自军事交通学院的无人车,就完成了从京津高速台湖收费站,到天津东丽收费站的高速行驶,均速达到79公里每小时,最高速度105公里每小时。赛事组委会曾试图邀请谷歌无人车前来中国比赛,但因为经费、审批等原因未能成行。

16日,在复杂的城区道路,对无人车的考验进一步升级。施工绕行、侧方临时停车、多辆有人车干扰,但一些无人车辆仍然顺利通过真实环境的考核。目前,美国已经对谷歌无人车颁发了上路牌照。但在中国,要给无人车上牌照却遥遥无期。无人车有着自己的“眼睛”——感知系统、“大脑”——决策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

但在专家们看来,无人车技术终将为人类社会提供便利。目前,一些基于无人车的技术已经应用在汽车工业中。比如,雷达测距功能,可能测出前后车辆的车距;智能防撞技术,也可以实现紧急刹车;车道线智能识别技术,可以纠正货车偏离车道的情况。未来无人车的模式会有很多种,价格也会不同。无人车要想真正商用,还需要汽车厂商的协同研发。

UUID: 423f7092-16a9-4194-bb3b-bfb6d74c1d2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11-20_无人驾驶:进步快上路还早.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