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领小吴迷上了一组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四个小人的血型漫画”。漫画以简单的形式描绘了A、B、O和AB四种血型小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主人公台词幽默轻松,让读者产生“对号入座”的感觉。例如,一个简单的开车场景,A血型的小人边开车边想的是:没被摄像头拍到,我果然厉害。B血型的小人则边开车边唱歌,或者观察车外的环境,很容易走神。O血型的小人很怕无聊,会抱怨堵车;AB血型的小人则很容易开车犯困。
小吴对漫画中的说法深信不疑,渐渐地开始在现实生活中以血型为依据,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交往对象。
“O型血可为任何血型输血,而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型本身。因此,人们会说AB型血的人自私、O型血的人有爱心,这是把生物学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学范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军在评论血型与性格的关系时说。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王传超分析称,“血型决定性格”是对人类共性的人格特质进行的分类。
“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会有这些特质,当把其中一个或几个特质调出来,被测试的人就会觉得准。”王传超说,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测试大多在网上,觉得准的人才会回帖,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准确率很高。
中科院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王力则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迷信泛滥的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种情况叫作‘受试者期望效应’,即某人相信一个理念后,就有一种依赖,不愿改变。
”对于相信“血型决定性格”的人们来说,尽管血型并不是决定因素,但一旦看到同样血型的人也拥有和自己相同的某种性格,他们的期望就会得到满足。“这样的过程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对此观念的相信。”王力认为,迷信“血型决定性格”与迷信“基因决定论”的情况相似。事实上,这种思想倾向与人类认识史上曾出现过的“机械决定论”在方法论上如出一辙。
在王力看来,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后期环境会影响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某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根据心理学研究,性格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后天环境相比先天因素更重要。”王力说,“血型决定性格”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社会悖论。据王传超介绍,2011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五因素性格”测试问卷,对1696名上海市高中生进行性格测试,并辅以相关问卷调查。
他们发现,目前上海市高中生性格相对稳定,并且与血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相反,后天的培养对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王力解释说,要想得出血型与性格之间关系的确切结论,至少要经过如下步骤:首先,如果通过大样本调查,总结出了不同血型可能呈现出的不同行为方式,证明血型与性格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其次,这种联系究竟是什么联系、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科学关联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传超则表示,有关血型与性格的研究应向着更理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路径之一是从生理机制入手,利用最新生物遗传学研究,对人格与血型甚至与遗传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
近年来,“血型粉丝”只增不减,成了迷信泛滥的“温床”。消除谣言最有力的手段莫过于反驳其来历。因此,破除“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要从谣言产生源头入手。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血液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等人将人类血液分成4种基本类型,即A型、B型、O型和AB型。1927年,日本教育学者古川竹二提出了性格血型学说。他指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则具有共同的气质。”现在广受追捧的“血型决定性格”或许由此而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者已经发现,古川等人在有关“血型不同性格也不同”的资料收集、统计和解释上存在一定偏差。
至今,“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不仅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支撑,还有相当多的反例。2009年,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和血液中心曾使用“艾森克个性测验问卷”,对3366名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同血型与多项个性量表的评分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该实验表明,血型与性格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科学研究尚未得出结论前,相信“血型决定性格”是一种迷信。将其当作茶余饭后的娱乐手段无可厚非,切不可深信甚至“托付终身”。